依靠众包、开放编辑且免费,这个网站必须把新技术当作机遇加以把握。 每个月的第二

慧颜苏苏 2025-10-29 00:00:47

依靠众包、开放编辑且免费,这个网站必须把新技术当作机遇加以把握。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你都会在舰队街附近的一家酒吧里见到一小群维基百科(Wikipedia)爱好者,聊着那些最冷门离奇的知识点。带着咖啡保温瓶、笔记本电脑,以及“知识应当自由共享”的信念,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筑起一道对抗互联网两大恶疾——错误信息与人工智能垃圾内容——的堡垒。 最近的一个星期天,有15人到场,其中包括三名女性(“说实话,比平时多些,”一人低声说)。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门兴趣——比如兰开夏郡的棉纺厂,或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创办的19世纪报纸——这让他们沉迷于创建或修订维基百科条目。他们说,让数百万人阅读你的成果会让人上瘾。只是,这事也有点孤独,所以线下聚会很重要。 维基百科一直是一项众包项目。由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于2001年创建,这部在线百科全书如今像是一件X世代(Gen X)版互联网的活化石:文字为主、无Cookie、基本匿名且无广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维基百科条目,其他任何人也都可以修改。不论政治分歧和网络争吵多么激烈,最终都必须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它仍是全球访问量前十的网站之一。 然而,过去三年里,维基百科承担了新角色,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饲料场”。人工整理的信息被抓取、吸收,再被复述成聊天机器人的摘要。网站的人类访问量在下降——尽管机器人流量在上升。仿佛这还不够,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又挥旗反对他所认为的维基百科“自由派偏见”,并誓言推出名为 Grokipedia 的竞品。 你可能会认为,这一切会令那些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建设这个网站的人感到不安。然而,我与之交谈的每个人似乎都以一种学者式的从容面对它的未来。 “如果人工智能是向全世界传播准确信息的最佳方式,那就该使用它。”迈克•皮尔(Mike Peel)说,他是一位说话温和的射电天文学家,身穿一件灰色的“Wikimedia”T恤。皮尔同时也是维基百科最活跃的编辑者之一,并在其基金会的(无薪)理事会任职。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会消灭这个网站,但可能会改变人们使用它的方式。“我们得从哲学层面看待这件事,”他说。“也许我们的角色会从内容创作转向把关准确性。” 维基百科并非一直以准确著称。开放式编辑可能导致错误,早期一些引人注目的恶作剧条目也曾引发负面关注。该网站的应对之道是施加严格的来源归属要求,从而大幅提高事实可靠性。 “网上的情况有时会变得很令人反感,”自2003年起担任维基百科编辑、曾任剑桥(Cambridge)大学数学教授的查尔斯•马修斯(Charles Matthews)说。“所以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内容方针。你想让我们相信某件事?请给出参考资料。” 马修斯退到一角,帮一位新编辑建立条目,他说,对来源的要求也往往能减少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压制争论。关于最具争议话题的维基百科页面,常常伴随深入且高密度引文的辩论。一位因为管理员反对其修改而被封禁的酒吧客人表示,他对此并不介意。他理解那位管理员(同样是志愿者)是在努力把编辑引导向中立。“况且,”他补充道,“那是英文维基百科,我还可以编辑德文版”——维基百科有三百多个语种版本。 如果效法维基百科的做法,AI公司本可以少惹许多麻烦。本月早些时候,OpenAI 高调宣称已攻克一道棘手的数学难题,却很快被指出其答案其实是未经署名、从网上抓取而来。正如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所嘲讽的:“被自家的GPT智障打劫了(Hoisted by their own GPTards)”。 维基百科志愿者并不把人工智能视为“灭绝性威胁”,而是指出其用途广泛——他们已经在用一款机器学习工具来识别破坏性编辑。由于其许可证允许自由分发,维基百科无法复制Reddit公司与人工智能公司达成的内容交易,但它推出了付费订阅,以便即时获取新条目。谷歌(Google)已成为订阅者。 这应该有助于让网站持续运转。再说,多亏了志愿者,运营成本也不算高。报告显示,去年运营支出为1.78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皮尔表示,也许人工智能甚至会提升维基百科的价值。在人工内容盛行的时代,人类创作理应享有溢价。

0 阅读:0
慧颜苏苏

慧颜苏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