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安全,杜绝“老痰酸菜”再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古训似洪钟长鸣,时刻警示着我们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然而,近日辽宁一则令人作呕的消息,如巨石投入食品安全的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一名工人在酸菜池中吸烟,还随意吐痰,该画面曝光后,网友愤而调侃“老痰”酸菜,“足”时发酵,“烟”制而成。这看似戏谑的调侃背后,实则饱含着对食品安全底线被践踏的强烈谴责,也再度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食品安全,生命根基 食品安全绝非小事,它关系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危。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从都市忙碌的上班族到乡村淳朴的农民,人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每一口食物都寄托着我们对健康生活的期许。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就如同在生命的基石下埋下隐患,随时可能引发灾难。 回首往昔,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桩桩件件令人痛心。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无数婴儿健康受损,众多家庭陷入痛苦深渊;地沟油事件,那些回收再利用的劣质油脂重回餐桌,严重威胁人们的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健康;瘦肉精事件,让人们食用肉类时提心吊胆,唯恐摄入有害物质。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伤害,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此次辽宁酸菜池中的一幕,无疑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又一次公然冒犯。酸菜作为大众喜爱的传统美食,本应是精心腌制、干净卫生的佳肴。然而,工人在酸菜池中吸烟吐痰的行径,让这原本美味的食物沦为令人作呕的“毒物”。试想,当我们满心欢喜地夹起一口酸菜,却不知其中可能夹杂着痰液与香烟残渣,这是何等恶心的场景。这种行为不仅违背道德伦理,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严重漠视。 企业责任,不容推卸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企业是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食品进入市场的首道关卡。只有企业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加强内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规范卫生,才能生产出安全放心的食品。 然而现实中,部分企业为逐利不惜牺牲食品安全。他们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忽视生产环境卫生,让食品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加工;甚至故意隐瞒食品质量问题,欺骗消费者。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形象与声誉。 此次涉事的酸菜企业,无疑是反面典型。工人在酸菜池中吸烟吐痰,反映出企业生产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与疏忽。企业未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教育,致使员工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与职业道德;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生产过程缺乏严格监管,才导致此类恶劣行为发生。这样的企业,不仅应受法律严惩,更应被市场淘汰。 监管部门,严打违法 除企业自身责任外,监管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也至关重要。监管部门是食品安全的守护者,肩负着监督企业生产、查处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使命。只有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才能让违法违规企业无所遁形。 此次事件中,市监部门迅速行动,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查,昨夜便找到涉事企业。这种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值得肯定。然而,食品安全监管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仅靠突击检查。监管部门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触碰食品安全红线。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与反馈,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只有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才能构建安全有序的食品市场环境。 消费者觉醒,自我守护 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征程中,消费者也不能置身事外。消费者是食品的最终使用者,其选择与监督对推动企业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认证等标志,不买“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同时,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度。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老痰酸菜”事件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需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生产安全放心食品;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守护食品安全;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守护舌尖安全,让人人吃得放心、健康。让我们携手杜绝“老痰酸菜”闹剧重演,共迎食品安全的美好明天。东北人有不愿意吃酸菜的吗? 酸菜容易消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