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路透社消息,受美国对俄罗斯卢克石油、俄罗斯石油公司实施制裁的影响,印度部分炼油厂已取消此前预订的俄罗斯原油货物,以规避违反制裁的风险。消息人士证实,印度银行已拒绝为涉及这两家俄企的原油交易办理付款业务,而印度最大的俄罗斯原油买家——信实工业集团也明确表示,将严格遵守美国的新限制规定。目前,印度相关企业正处于观望状态,试图从未受制裁的俄罗斯贸易商处获取原油补给。
美国此次对俄两大油企的制裁,本质上是将能源作为地缘政治武器,硬生生把印度架在了火上烤。这轮制裁绝非做做样子,力度堪称强硬:不仅冻结了两家俄企在美国的全部资产、禁止美国企业与其开展业务,更设置了“二级制裁”条款——任何外国银行若敢为这两家俄企的原油交易提供付款服务,无论所属国家,都将遭到美国的连带处罚。
对印度银行而言,这完全是两难抉择:一旦卷入相关交易被美国盯上,轻则面临巨额罚款,重则可能被切断国际罚款通道,直接危及海外业务根基。因此,银行选择直接拒付相关款项,并非自愿为之,而是被强权胁迫下的无奈之举。
印度的处境则更为被动,彻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以信实工业为例,作为印度最大的炼油商,其对俄罗斯低价原油的依赖度极高。大宗商品数据分析公司Kpler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信实工业每天从上述两家俄企采购约63万桶原油,这一规模占印度从俄罗斯原油进口总量的60%,而俄罗斯原油整体已占印度原油进口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此前,印度凭借采购俄油的价格优势节省了大量成本,如今突然停购,并非真心愿意遵守美国制裁,而是被美国掐住了贸易命门——印度正与美国磋商贸易协议,此前美国加征的关税已让印度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岌岌可危,若不顺从美国的要求,这份关键协议便无从谈起。所谓“遵守规定”,实则是被胁迫后的被迫站队。
有人认为印度可转而采购中东原油填补缺口,这种想法显然过于天真。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卢克石油合计占据印度自俄原油进口量的六成,如此巨大的缺口突然涌入市场,中东卖家必然趁机涨价。目前,迪拜、阿曼等地的原油价格已开始上涨,核心原因便是市场预期印度将集中采购替代原油。炼油厂的采购成本上涨后,最终只能将压力传导至终端:汽油、柴油价格上涨,普通民众加油成本增加;而超市商品、服装等各类需运输的物资,物价也会随之攀升,所有额外成本最终都将由印度老百姓买单。
再看俄罗斯方面,尽管普京表态“绝不低头”尽显硬气,但实际也面临不小压力。如今俄罗斯原油给出的优惠幅度仅一两美元/桶,远不及此前最高二十美元/桶的让利,这样的价格吸引力已难以打动第三方接手。而俄罗斯若想重建供货渠道,通过“影子油轮”等方式绕道运输,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这期间印度即便想采购也无门路可寻。印度虽寄望于从未受制裁的俄罗斯小贸易商处拿货,但这些贸易商既缺乏足够产能,也不敢轻易冒险——一旦被美国认定为“制裁规避帮凶”,同样难逃处罚,没人愿意拿自身利益赌一把。
美国这招堪称典型的损人利己:以他国能源安全为筹码,为自身谋利。当前美国页岩油产量已创下新高,恰好可趁机将自家高价油推向印度这类急需填补原油缺口的国家。表面上看,美国是为了逼迫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实则是借制裁之机巩固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同时敲打印度,迫使后者进一步依附于自己。这种将国际规则当作“橡皮泥”随意揉捏的做法,完全无视其他国家的利益与死活,印度不过是这场大国博弈中被牺牲的棋子。
最令人诟病的是,印度此次完全陷入被动:此前采购俄油是为了控制成本,如今为了维系与美国的关系,硬生生将低价油换成高价油。这不仅会导致炼油厂利润下滑,甚至可能引发裁员潮,普通工人的饭碗都将受到影响。穆迪关联公司ICRA有限公司副总裁普拉山特就直言,即便印度能找到替代原油,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也根本无法回避 。印度老百姓本无过错,却要平白无故为大国博弈买单,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当前局面下,印度只能硬扛等待:一边盼着俄罗斯尽快搭建好新的供货渠道,一边期待美国能在贸易方面给予些许好处。但这期间产生的经济损失、民生影响,又该由谁来弥补?能源就像吃饭一样,一天都不能中断。印度若真的彻底断供俄油,每天170万桶的进口缺口需要紧急填补,这不仅会进一步推高全球油价,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其他国家也跟着受连累。而美国对此毫不在意,只要能达成自身战略目的,根本不管全球能源市场是否会陷入混乱。
说到底,这起事件正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又一次赤裸露脸:将制裁当作施压工具,把印度逼到墙角,最终让普通民众承受苦果。印度如今的“遵守规则”,看似合规,实则是强权压迫下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