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近期,密歇根州表示:中国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决定放弃在当地投资24亿美元的电池工厂计划。 说到底就是中企算清了一笔账,在美国投资赚钱的前提是能保住本金,可现在的美国市场,早就把“保命”的门槛抬到了赚钱之上,与其最后被政策折腾得血本无归,不如趁早止损,只留下密歇根州空欢喜一场。 这个历时三年的项目,2022年宣布时曾让密歇根州州长喜不自胜,号称要创造2350个就业岗位,成为当地最大的EV电池相关投资,州政府还豪爽地承诺1.75亿美元税收激励,连联邦《通胀削减法案》的45X税收抵免都摆上了台面,看上去是笔双赢的好买卖,但中企一头扎进去才发现,里面全是看不见的坑。 美国嘴上喊着招商引资,手里却拿着放大镜挑刺,《通胀削减法案》看似给了补贴,实则设置了一系列中企根本难以达标的门槛。 2024年开始,含有外国敏感实体制造组件的车辆就拿不到税收抵免,2025年更是把限制扩展到锂、钴、镍等关键矿物,而所有中资背景的企业都被划入了“敏感实体”名单。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的电池供应链根本撑不起这些要求,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美国的电池正负极材料产量不到世界的5%,锂、镍等矿物的开采加工能力几乎为零,却要求中企在北美采购大部分材料,这就好比让厨师不用盐做菜,纯粹是故意刁难。 国轩高科已经做出了最大让步,让美国子公司由美籍管理层主导,承诺从美国供应商采购材料,可这些努力在“国家安全”的大帽子面前,连一点水花也没溅起来。 地方上的阻力更是让项目雪上加霜,绿镇的居民直接投票罢免了支持项目的政府委员会,新上任的官员二话不说就更换了政府大楼的锁,取消了之前批准的土地使用许可,哪怕国轩高科提起行政诉讼也无济于事。 更离谱的是,密歇根州的联邦众议员还专门推动了《NOGOTION法案》,逼着外国投资委员会调查国轩高科与中国政府的关联,硬生生把一个商业项目政治化。 这种全方位的敌视态度,让项目从2025年9月就陷入停滞,连续120天没有合格施工活动,最终被州政府认定违约,不仅要追讨2360万美元土地收购费,连1.75亿美元的激励也被取消,这场闹剧般的投资,最后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工地。 国轩高科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中企在美投资环境持续恶化的缩影。 宁德时代曾与福特汽车合作建设电池工厂,结果在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罢工的背景下被迫停建,重启后产能直接缩减超四成;亿纬锂能想要进入美国市场,只能选择持股10%的合资模式,不敢深度参与运营,只能靠技术许可赚点“零花钱”。 这些企业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2024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升级了审查规则,违反规定的最高民事罚款从25万美元暴涨到500万美元,审查范围还扩大到军事设施周边100英里的房地产交易,中企在美投资就像走钢丝,稍微踏错一步就可能万劫不复。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5到2024年中国在美累计直接投资只有201亿美元,其中2020到2024年的投资总额仅13亿美元,2024年更是同比下降83%。 美国中国总商会的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中企认为美国投资环境持续恶化,21%的企业收入降幅超过20%,反观美国企业在华累计投资已超1.2万亿美元,7万多家企业中有82%实现盈利,年总利润超过500亿美元,这种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的反差,足以说明哪里的市场更包容。 更让中企头疼的是关税壁垒,2024年美国已经把中国锂电池的关税从7.5%提高到25%,后续还计划进一步加征,就算工厂建成投产,产品也毫无成本优势,赚钱更是无从谈起。 美国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最终只能反噬自己。 密歇根州原本指望国轩高科的项目拉动当地经济,现在投资泡汤,前期投入的资源打了水漂,2350个就业岗位也成了泡影,所谓的“新能源产业高地”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而中企早就学会了灵活转身,国轩高科在摩洛哥规划的产能已经能覆盖密歇根州的缺口,把资金投向政策稳定、市场友好的地区,既不用担惊受怕,又能实实在在盈利。 其实中企从来不是害怕竞争,而是不愿在一个充满歧视和不确定性的市场里赌上全部身家,赚钱的前提是保住本金,当美国市场连企业的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时,放弃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美国总想着用政策围堵中企,却忘了招商引资的核心是信任和公平,把路越走越窄,最后只能看着优质投资流向别处,自己留在原地为错失的机会买单。

用户10xxx67
不要试图让美国佬吃堂食,让他们点外卖吃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