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2022年,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钱七虎院士那句 “我们不怕”,火出圈后常被当成口号 ,但其实,这是对我国几十年防御体系的浓缩总结。 放在当下国际安全语境里,这句话能帮大家分清 “威慑”“防护”“技术底座” 的区别,我们从没想过 “好打”,而是要让冲突刚冒头,就因成本太高、结果难测,让对手不敢付诸行动。 先看最实在的第一层:物理工程上的 “硬防护”,早从 20 世纪开始,我国就在关键设施的地下工程、掩体上花了大功夫。 早期建的地下设施,能扛住常规核爆的震波,后来升级成综合防护体系,目标很明确 , 把电厂、通信枢纽这些 “硬目标”,变成打不穿、毁不掉的关键节点。 钱院士团队常年研究的,就是把防护工程和武器爆炸效应、地质特性结合,比如怎么让掩体在冲击下 “做不穿”,这也是他说 “有多套手段防得住” 的底气。 但光靠 “硬壳” 不够,现在战争早不是 “大爆炸” 模式了,高精度打击、电子干扰、电磁脉冲(EMP)成了新威胁,这就有了第二层,技术层面的 “巧应对”。 最近几年,等离子体屏蔽、法拉第笼型防护这些技术常被讨论,目的很简单,用物理屏蔽加动态防护,护住指挥通信、关键电子设施。 比如等离子体形成的 “无形屏障”,能减少电磁攻击对指挥链的瘫痪风险,相当于给重要设备加了层 “电子防弹衣”。 还有容易被忽略的第三层:制度和认知上的 “成本管理”,钱院士强调的从不是单个工程多坚固,而是把预警、分散、冗余、快速修复串成链。 比如关键物资搞国产化,重要基础设施多建几套备份,就算一处受冲击,另一处能马上顶上。 这么做就是要让对手明白:想打穿我们的防御,得跨过一道又一道坎,不仅花的钱更多,最后能不能成还不一定 ,这种 “高摩擦”,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当然,防御也得跟着攻击手段升级,就像大家常说的东风 - 17 这类高超音速导弹,确实给传统防御提了新挑战。 一边提升传感预警、拦截能力,一边搞 “非对称韧性”,就算关键节点被 hit,也能保持最低限度运转,不被一锅端。 说到底,“我们不怕” 不是没代价的自信,是靠几十年科研积累、工程建设、制度准备堆出来的。防御从不是单点硬抗,而是体系上的冗余、动态补偿、持续更新。 而且这套体系不是为了 “对抗”,是为了给外交谈判、和平发展争取空间 ,有了防护后盾,面对风险时才更从容。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