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抢劫安世,欧洲没有任何国家觉得不对,也没有觉得这么做是不对,也没有任何国家去

史记越玉门 2025-10-30 11:20:26

荷兰抢劫安世,欧洲没有任何国家觉得不对,也没有觉得这么做是不对,也没有任何国家去谴责,他们只是在讨论安世对汽车的影响,这说明什么,说明欧洲人的骨子里的强盗心态,一直没有改变!   2017年中国资本收购这家荷兰车规级芯片企业后,才正式命名为安世半导体,初期这家公司持续亏损,是中国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在2018年出手,先后多次收购最终实现100%控股,注入数百亿资金助力其扩张产能、提升技术。   在中资的全力扶持下,安世不仅扭亏为盈,还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车规级功率芯片企业,为荷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税收,7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苏州、东莞等地,掌握着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   可这样一家由中资救活、靠中国市场壮大的企业,却在2025年9月底迎来了灭顶之灾。   美国9月29日发布“50%关联企业规则”,将实体清单制裁范围扩大到中资控股超50%的海外子公司,荷兰第二天就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30个全球主体资产,宣称存在“技术外流风险”却拿不出任何实质证据。   随后短短半个月内,荷兰法院未经充分庭审就发出紧急禁令,将中资股权委托荷兰人托管,暂停中方CEO职权,把决策权全部交给一位荷兰律师,一套操作行云流水,完全是早有预谋的掠夺。   整个欧洲对这场明抢保持了诡异的沉默,没有任何国家站出来谴责这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   德国、法国的政客们要么闭口不谈,要么私下称赞荷兰“行事果断”,欧洲媒体的报道焦点全集中在“安世断供会影响汽车生产”上,关心的只是大众、宝马等车企的供应链是否稳定,没人在乎中资的合法权益被公然践踏。   要知道,安世2024年给欧洲车企供应了40%的功率芯片,汽车产业占欧洲8%的GDP,涉及1400万从业人员,这些欧洲国家心里只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哪管什么契约精神。   他们嘴上喊着“公平竞争”“产权保护”,可到了实际利益面前,所谓的规则全成了摆设,这种双重标准正是强盗逻辑的鲜明体现。   更讽刺的是,荷兰一直以“契约精神”自居,却用行政强制力和司法裁决剥夺中资的合法股权,这种“先行动后找理由”的操作,在美荷沟通文件曝光后更显苍白,明眼人都能看出荷兰只是甘愿充当美国打压中国的马前卒。   中国这次没有忍气吞声,反制措施精准又迅速,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向海外供货,东莞工厂随即停止发货,直接击中欧洲产业链的要害。   紧接着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要求含0.1%中国成分的境外产品出口需经审批,而稀土是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这让依赖中国稀土的ASML等欧洲企业倍感压力。   短短十几天,大众、宝马的电动车生产线就出现10%的空转率,百万辆汽车生产计划面临搁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发出警告,德国、法国开始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尽快解决问题。   安世中国区也迅速启动“独立自救”,宣布荷兰总部的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通过国内供应链保障本土客户供应,甚至接到了大众、宝马的跨总部订单。   与此同时,士兰微、华润微等国产企业加速替代,芯联集成在SiC模块市场份额已突破8.4%,安世留下的市场空白正被快速填补,2025年国产手机功率器件自给率已从18%升至35%。   这场风波让我们看清,全球化时代的规则在强权面前不堪一击,欧洲所谓的“文明”只是包裹强盗逻辑的外衣。   他们习惯了用武力和霸权掠夺他人成果,过去抢殖民地的资源,现在换了种方式,用“国家安全”“司法裁决”的名义抢夺合法企业。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任人宰割的国家,70%的本土产能、3万项累计专利、快速崛起的替代产业,这些都是我们抵御风险的底气。   荷兰原本以为能轻松夺走安世,却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不得不公开承认“低估中方韧性”,主动请求对话协商豁免事宜。   这充分说明,强盗逻辑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和产业韧性,想要靠掠夺获利,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谁能靠剥夺他人权益实现自身安全。   欧洲如果继续抱着骨子里的强盗心态,无视国际规则和他人合法权益,只会慢慢失去全球市场的信任。   中国一直坚持互利共赢,可对于豺狼,从来不会缺少猎枪。你觉得欧洲这次会真正纠正错误,还是会继续在霸权裹挟下铤而走险?

0 阅读:92

评论列表

老王

老王

1
2025-10-30 16:52

强盗的后代,不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