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一个视频,一名美国教授在参加新加坡论坛时直言讳地说,全世界除了中美都是小国,我没有兴趣讨论小国。此言一出,在坐的新加坡等小国没有一人表示反对和不满。 这个论坛不是什么闭门小会,而是新加坡主办的那个小国论坛,聚集了上百个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讨论从气候变化到贸易壁垒的全球难题。 这些小国,本来就靠着联合国那样的多边平台,勉强挤出点声音,提醒大家别忘了他们的存在。 结果一个美国教授上台,话锋一转,就把焦点拉到中美身上,其他国家瞬间成了背景板。 这不是巧合,而是国际关系里的一种常态:大国总爱用自己的框架,丈量整个地球。 小国们听着,或许心里五味杂陈,但脸上却得保持那份职业性的平静,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公开顶撞,只会让自己在谈判桌上更孤立无援。 它不是一夜之间养成的,而是根植于二战后那套由华盛顿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秩序里,美国不只提供军事保护伞,还掌控着美元的流通和科技标准的制定权。 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体量小的,常常被视为棋盘上的棋子,能动弹的空间有限。 教授那番话,其实就是在重申这个逻辑:中美是主角,决定着供应链的走向、技术的边界,甚至气候协议的成败。 小国它们或许能在区域内刷点存在感,比如新加坡推动的那个小国联盟,帮助大家分享数字转型的经验,但一到全球议题,就得掂量着说话。 不是他们不想发声,而是发声的成本太高,得罪了中美哪一边,都可能丢掉投资或市场准入。 新加坡的领导人曾公开承认,他们的外交,像是在走钢丝,总得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被两大阵营的摩擦波及。 小国真就这么被动吗?它们往往用对冲策略来破局,既不完全倒向一方,也不彻底对抗。 拿菲律宾来说,在中美博弈的南海棋盘上,它有时追随美国的军事巡航,有时又和中国谈贸易合作。 这不是墙头草,而是基于地缘位置的理性选择,漫长的海岸线和殖民历史,让它明白,选边站队只会放大风险。 类似地,新加坡总统最近在国际场合表态,希望中美别让竞争升级到脱钩的地步,因为那会让全球创新的交汇带变成断崖。 他把中美比作生态系统的交界处,那里本该涌现生产力,却可能因对抗而荒芜,这话听着中肯,却透着无奈:小国知道,大国间的互动,本该是全球繁荣的引擎,但如今却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炸飞旁边的路人。 这里面藏着更深的霸权逻辑,美国教授的直白,不过是冰山一角,华盛顿的智库们,这些年对华立场越来越硬,将中国视为唯一能重塑秩序的对手。 这不光是军事层面的,还延伸到经济和科技,想想那些报告:美国若在台海失算,其本土安全也会受威胁,中国则通过贸易战加速了半导体领域的自立。 结果小国夹在中间,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得应对体系压力的增大,空间被压缩,只能趋向于追随一方以求喘息。 但追随不是长久之计,它会放大国内治理的矛盾,让领导人间的认知偏差变成战略失误。 新加坡的资政李显龙就点破了亚洲多数国家的心思:他们不把中国当威胁,而是视作区域伙伴,希望同时和中美保持友好,不想被逼着选边。 这话犀利,因为它戳中了欧洲和亚洲战略的差异,欧洲纠缠在俄乌的存亡线上,亚洲却更注重经贸的连续性,避免世界碎成势力范围的孤岛。 你觉得呢?是继续忍耐,还是时候联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