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在咱们国家食品安全这圈子里,陈君石院士的名字就像定海神针般让人安心。 他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总顾问,一辈子都在跟食品里的各种风险“死磕”——小到吃多少味精才安全,大到再生材料能不能用在食品上,他说的每句话都不是瞎猜的,全靠实打实的实验数据和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撑着。 他提到的再生塑料不能用在食品包装上这事儿,看着好像跟国外的潮流不一样,其实背后藏着对咱们食品安全的深层考虑。 其实国外早就有成熟的玩法了,像欧盟、美国、日本这些地方,早就允许再生塑料装食品了,尤其是PET饮料瓶的“同级再生”,还被当成环保的好例子到处说。 他们怎么保证安全呢?靠的是“挑战性实验”——专门模拟最极端的污染情况,看看再生工艺能不能把脏东西彻底去掉,确保处理完的塑料接触食品没问题。 咱们为什么不这么干?难道是技术达不到?并不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早就做过专门评估,明明白白说回收的PET只要按规矩清洗处理,是能达到安全标准的,但政策这边一直没松劲儿。 咱们这么谨慎可不是没原因的,2010年的“洋垃圾餐盒”事件,到现在还是行业里的“警示牌”。 那时候广东佛塑股份下面有家公司被曝光,用进口的废塑料做一次性发泡餐盒,每个月能产1000吨,算下来差不多2亿个“毒餐盒”流到了市场上。 这些餐盒一遇热就会析出塑料丝,而且原料里的有害杂质根本清不干净,那家企业甚至直白地说“内销没人管,好糊弄”。 那次事件之后,监管部门查了一圈发现,非食品级的再生塑料袋,增塑剂超标率居然有38%,有些产品里邻苯二甲酸酯类的迁移量,更是达到了安全限量的12倍——要是装了油性的东西,风险还会往上涨。 其实咱们国家PET饮料瓶的回收率特别高,能到96.48%~97.63%,这数据在世界上都算靠前的,但回收这环节里的漏洞可不少。 在有些塑料集散地,进口的废塑料和国产的回收料堆在一起,黑色的污水到处流,刺鼻的味儿飘得到处都是,就连有正规资质的回收企业都没几家。 这种情况下,想保证每一批再生塑料都来源清楚、处理合规,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要知道,食品包装这东西可不能有半点侥幸,一旦某一批次出了污染问题,影响的可是千万人的餐桌。 消费者对这事儿的认知偏差,也成了一道看不见的门槛。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做过调查,有62.84%的消费者对再生塑料做食品包装是愿意接受的,但这些人里大部分都不知道背后是怎么控制风险的。 之前不是有“塑料袋进冰箱会致癌”的谣言传得特别凶吗?那时候不少人连食品级的新塑料都不放心,更别说再生塑料了。 要是再生塑料包装出了哪怕一点点安全问题,就算只是个例,也可能引发大范围的恐慌,要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花的成本可比搞环保省下来的多得多。 但政策也不是完全封死的,2024年已经有松动的苗头了。国家卫健委已经批准,用过的铝质易拉罐再生处理后,能重新用来装食品,相关的国家标准也正式立项了,这算是给塑料再生利用探了条路。 202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院士还呼吁把政策里的堵点打通——毕竟现在国内企业能生产食品级的rPET,可这东西只能卖到国外去,有些做成饮料瓶之后,又通过跨境电商卖回国内,这不是白白浪费资源嘛。 其实陈君石院士早就点透了关键——想破这个局,核心是得跟大家说清楚风险。要是能把再生塑料的风险评估数据公开,好好讲讲规范的工艺是怎么避开隐患的,再配上严格的溯源监管体系,消费者自然会更愿意接受。 说到底,环保和安全从来不是对着干的,只不过咱们国家在食品安全这事儿上,向来喜欢把防线筑得更结实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