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

漫聊小知识 2025-10-30 16:52:03

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德媒《法兰克福汇报》这篇文章说得确实刺耳,但细琢磨下来,还真戳中了咱们当下绕不开的难题。咱们平时看着高铁四通八达、高楼遍地而起,国际上说话也越来越有分量,可骨子里藏着的那些结构性毛病,确实在慢慢拖后腿,这些年快速崛起的代价,是时候直面了。 说句实在的,最显眼的就是经济上那点事儿,这些年咱们工厂越建越多,能造的东西从衣服家电到高铁芯片,几乎啥都有,可偏偏老百姓不敢花钱、不想花钱,形成了“东西多、想买的少”的怪圈。 这根子在哪儿?说白了就是钱没分到普通人手里,收入分配出了问题。你看啊,有的人挣得多,可缴的税占比反而比普通工薪族还低,咱们个税纳税的也就占总人口5%左右,大部分人的钱袋子没真正鼓起来。 老百姓手里没钱,自然不敢随便买大件、敢生病,消费怎么提得上去?更头疼的是,好些人把企业那套想法用到国家治理上,觉得经济不好就该“过紧日子”。 企业日子难能裁员降薪,可国家哪能这么干?2024年年初好几个省份为了还债,砍了不少政府项目、压缩开支,结果呢?工人没活干、收入降了,大家更不敢花钱,经济下滑得更快,债务反而更重了。 这就是宏观和微观的不一样,可这道理不是人人都懂,走了弯路才赶紧调整,你说这是不是代价? 财政这块的问题更像慢性病,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旦发作就麻烦了。 2024年全国财政收入才涨1.3%,税收还降了3.4%,地方一季度收入增速更是十年最低,可要花的钱一点没少,社保基金一年收入11.7万亿,里头居然有2.7万亿是财政补贴的,等于一半靠贴钱维持。 为啥这么紧张?税制太老了,现在主要靠增值税,就是东西流转一次收一次税,这就逼着地方一门心思搞生产、建工厂,没人真重视消费。 更要命的是以前靠卖地挣钱的路子走不通了,2023年土地出让收入降了18.3%,地方手里没活钱,修路、办学、养老这些事都受影响。 就说社保吧,还是几十年前按单位交的老办法,现在2亿灵活就业的人根本没法好好参保,人跑到外地打工,社保还转不动,这不就是逼着大家不敢消费、不敢动吗?财政是国家的钱袋子,钱袋子捂得太紧又分不均,民生没保障,崛起的底气怎么足? 新旧产业交替的阵痛也实实在在,以前咱们靠盖房子、造钢铁撑起经济,现在房地产冷下来了,水泥厂、建材厂日子难过,好多相关行业的工人都面临失业。 虽说新能源发展得挺热闹,电动汽车占了新车一半,光伏风电一年建的量比美国总装机还多,可这些新产业还没长成能挑大梁的样子。旧的动能在减弱,新的还没接上力,中间的空当就容易出问题。国家统计局也说了,结构调整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有阵痛,这话一点不假。 咱们崛起初期靠的是劳动力多、牺牲环境换增长,现在劳动力少了,环保抓严了,老办法不管用了,新办法还在试,这过渡阶段要是踩不稳,可不就是根基动摇吗? 再加上国际上不太平,到处是地缘冲突,还有人搞“对等关税”,咱们的产品出口也受影响,本来国内需求就弱,国外市场再萎缩,经济就更难了。 德媒说“根基动摇”,其实就是看到这些问题缠到一起了:钱没分好,大家不敢花;地方没钱,民生没保障;老产业不行了,新产业接不上;国外还添乱,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经济涨得快,盖过去了,现在增速慢下来,全暴露了。 说真的,德媒这话虽然难听,但没瞎说,咱们崛起的步子确实快,可快就容易漏东西,这些结构性问题就是当年没来得及补的窟窿。 现在这些代价慢慢冒头,要是不赶紧改,比如把税收改成多挣多缴、让社保能跟着人走、帮地方找到新的挣钱路子,那崛起的底气真的会受影响。 这些事儿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得实打实动手改,不然今天显出来的是小毛病,明天可能就是大麻烦。

0 阅读:15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