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许曼云对保姆高玉清说:“高姐,明儿你不用来了,孩子大了,得找个有文化

混沌于浮云 2025-10-30 18:57:14

1966年,许曼云对保姆高玉清说:“高姐,明儿你不用来了,孩子大了,得找个有文化的保姆......”高玉清红着眼点了点天。谁料,第二天,当她回去整理东西时,眼前的一幕让她大惊失色。 高玉清出生在1919年的四川新津县一个穷山村里。从小日子就苦,早早结婚,可丈夫没几年就没了,两个孩子也接连夭折。婆家把她赶出门,娘家也不肯收留,她只好一个人跑到城里讨生活。先在几家做零工,学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啥的。到了1954年冬天,她被介绍到刘致台家。刘致台那时在新津县当县长,妻子许曼云正怀头胎,身体不太好,需要人帮忙照料。刘致台同意让她来试试。高玉清一进门就忙活起来,负责家里所有活计,从买菜到洗碗,还特别帮许曼云准备饭菜,确保她吃得下。刘致台夫妇工作忙,高玉清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许曼云后来一共生了六个孩子,高玉清从头一个孩子落地就全程管着。喂奶、换尿布、教走路啥的,全是她一手带。刘致台夫妇把孩子完全交给她,她还教他们些基本道理,比如吃饭别剩粮,衣服要叠整齐。她手工活好,常常补裤子修上衣。刘致台夫妇待她像同志,给她稳当的工资和住处。她慢慢融进这个家,孩子们管她叫高娘。刘家拍全家照时,她也站边上。刘致台夫妇认可她的付出,让她一直留下来照顾下一茬孩子。高玉清把这儿当自家,干活从不偷懒。 1966年秋,刘致台夫妇要面临劳动改造。许曼云担心高玉清被牵扯,就说孩子大了,得换个文化高的保姆。高玉清听了眼红,点头指天,收拾东西走了。第二天她回去取遗落物品,一开门就见屋里乱七八糟,抽屉翻得底朝天,柜子空荡荡只剩一本红皮书。小女儿哭着抱她腿,说父母被带走了。其余孩子围上来,老五拉她衣角抹鼻涕。高玉清想起许曼云给的信封,里头20块钱加一句话劝她走人。她决定不走,宣布从那天起她就是孩子们的妈。她带来的食物分给大家,安排他们先吃饱。 刘致台夫妇工资断了,高玉清成了家属保姆,买粮遭人白眼。她把陪嫁银镯子当掉,换30斤粮票,又去市场捡菜叶,白菜帮萝卜缨塞满兜。煤油灯下她补衣服,老大问父母咋了,她拨亮灯,让他去移栽向日葵。冬天米缸空了,她早起去屠宰场等两小时,买带血猪骨熬汤,加野菜给孩子喝,自己啃干饼。孩子们渐渐懂事,老大带弟妹挖野菜,帮着捡菜叶分担。高玉清就这样一天天扛着家。 高玉清照顾孩子们的日子越来越难。她得想方设法弄吃的,常常去捡别人扔的菜帮子,回家洗干净煮粥。孩子们小时候闹腾,她就一人哄着五个,半夜起来给发烧的擦身。工资没了,她卖掉自己仅剩的物件换粮票。刘家院子她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点菜省钱。孩子们上学她督促,帮缝书包补作业本。老大老二开始帮她干重活,挑水劈柴啥的。高玉清从不抱怨,咬牙坚持,确保每个孩子有口饭吃。 十年过去,刘致台夫妇回来了。进门见高玉清头发白了,背弯了。许曼云解释当年赶她是为了避开麻烦。高玉清说她早懂了。许曼云回来后不适应邻居闲话,常睡不着。高玉清陪她坐着,递水递饭,帮她适应日子。刘致台夫妇感激她,把她户籍迁进来,当正式家人。孩子们长大后都把高玉清当妈,轮流回家看她。她继续帮家务,教孙子辈叠衣洗碗啥的。 2006年,高玉清87岁脑溢血住院。六个孩子从各地赶来,老大喂饭,老二擦身,老三端水,老四倒盆,老五按腿,老六守夜。她在他们照顾下慢慢恢复,能下地走路。2007年她在厨房摔倒,孩子们又聚齐,老大握手哭着说别出事。其余帮翻身喂粥,她好转后继续在家过日子。每到春节,全家几十口人聚堂屋,她坐中间,许曼云握她手。孩子们端菜,孙辈围她听旧事。 高玉清在刘家待了五十多年,从保姆变成家人。她带大六个孩子,经历各种难处,却始终守着。刘致台夫妇回来后,全家更团结。高玉清退休后,孩子们养老送终。她活到高龄,家庭视她为支柱。这个故事讲的是普通人间的互助,高玉清用行动证明了啥叫责任。刘家孩子现在分散各地,但逢年过节总聚齐,延续这份情。 高玉清的付出让刘家渡过难关。她不识字,却教孩子做人道理。刘致台夫妇感激她,把她当姐姐。孩子们长大工作后,常带她出门转转。高玉清晚年享福,孙辈孝顺。她的事迹在当地传开,许多人佩服她的韧劲。这个家庭从1954年到后来,靠高玉清维系。刘致台夫妇退休后,也帮她料理琐事。全家像一棵树,高玉清是根。 刘家六个孩子如今各有事业,老大从政,老二经商啥的。他们没忘高玉清,轮流请她住。高玉清喜欢在家,帮着带重孙。许曼云常和她聊天,回忆过去。刘致台夫妇健康时,带她去医院检查。这个故事接地气,就讲普通人怎么互相扶持。高玉清从穷寡妇到家庭核心,靠的是实打实的干活。刘家对她好,也让她晚年安心。

0 阅读:127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