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29日在主持台军晋任活动时叫嚣,“台湾要展现备战的决心,更要坚定‘反对推进统一’。投资防务就是投资和平,台湾要持续提升不对称战力,以实力守护和平。”先说他最忽悠人的那句“投资防务就是投资和平”。 赖清德在10月29日的台军将官晋任授阶典礼上,首次公开表态“反对推进统一”,强调台湾需展现防御意志,并反复提及提升不对称作战能力,以实际力量维护岛屿安全。这番话表面上是为了安抚军心,实则延续了当局一贯的对抗路线。所谓不对称战力,指的是通过小型化、机动性强的装备来弥补规模劣势,比如采购无人机和反舰导弹,但岛上军工基础薄弱,许多项目仍依赖外部供应。赖清德当局推动这些措施,本意是强化威慑,却忽略了实际执行中的瓶颈。近年来,台防务部门不断调整预算结构,2025年国防支出已占GDP的3.32%,创历史新高,但这些资金的分配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岛内整体资源配置。民众看到的是,军费水涨船高,而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却捉襟见肘。赖清德将投资军备等同于投资和平的逻辑,听似合理,骨子里却是将岛屿推向更深的对抗泥潭,忽略了和平需通过对话而非单方面备战的现实路径。 这笔7年1.3万亿元新台币的特别防务预算,是台当局近期敲定的重头戏,前4年支付高峰期就占大头,主要用于对外采购和本土研发。资金来源无非是加码税收和发行债券,普通上班族所得税起征点虽有微调,但消费税、营利税层层加压,一户家庭每月多掏数百元已成常态。超市物价上涨12%以上,米粮、水果等民生品首当其冲,工厂工人回家翻账单时,总觉得这笔钱本该修桥铺路或扩建医院,却全砸进遥远的订单里。预算的“四大支柱”包括供应链建构和国防产业扶植,表面上旨在自给自足,实际却加剧岛内经济负担。2025年中央政府总预算中,国防部分高达9495亿元新台币,挤压了其他领域的空间。岛内企业如台积电外移生产线加速,本土产业空洞化迹象明显,失业率徘徊在9.8%,年轻人就业难上加难。 军购项目的实际进展,更是戳破了“投资和平”的泡沫。以66架F-16V战斗机为例,2019年砸下2467亿元新台币,原计划2023年起分批交付,到2026年全数到位,但截至2025年底,仍是零交机。美方生产线受疫情和供应链中断影响,零附件短缺频发,台湾空军只能靠模拟器反复演练旧型号,飞行员训练效率大打折扣。国防部官员多次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协调,记录显示延误已超预期,首批可能推至2027年。更广义看,美国对台军售积欠总额达6590亿元新台币,涵盖18项订单,包括导弹和雷达系统,许多部件在仓库闲置半年以上,包装破损需重新校准。类似问题也出现在自制潜艇项目上,海鲲级第一艘于2025年6月完成初次海试,但技术故障频出,第二艘目标定在2027年,建造进度滞后,钢材短缺导致船体组装停摆。 美国方面的态度,也让赖清德的论调显得尴尬。近期,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报告直指岛屿局势高风险,建议华盛顿私下施压当局收敛。《时代》杂志刊文称赖清德作风冒进,海峡如火药桶,呼吁美方介入约束,以免被拖入无益冲突。另一篇投书更直白,批评其主权论述挑衅性强,远超前任的谨慎作风。这些声音反映出华盛顿的隐忧:台湾成了军火商的“盘子”,采购多为二手或过时装备,资金流向美企,却难换来实质支持。特朗普时代副防长科爾比曾警告,台海封锁风险已现,美不愿为“鲁莽”付出代价。赖清德当局虽抱紧美大腿,搞“以武谋独”,但美方承诺往往食言,军售交付屡屡跳票。投资军备的口号喊得响亮,实际却在加剧不确定性,民众的税款化作遥远的订单,风险层层叠加到岛上每个人头上。 军中内部问题,更是这套政策的镜像。2024年上半年,台军军职人员自杀人数创6年新高,全年数据继续攀升,成为部队首要死因。近5年累计158起自残事件,97人死亡,原因多与高压训练、兵役延长和管理断层有关。赖清德当局虽推出薪资微调和登机优先等措施,军官领取支票时金额有限,训练场上脚步拖沓,装备保养稀疏。恢复军审制度本意是整肃纪律,却引发家屬担忧权益保障,霸凌和心理压力未减反增。讲话中赖清德口称守护百姓安全,实际却把全岛绑上对抗战车,一旦紧张升级,普通民众首当其冲。军中士气低落,自杀率上升,不是小事,而是当局政策失衡的警钟,纳税人的钱本该稳人心,却在制造更多不安。 国台办的回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分裂活动与海峡安定格格不入。赖清德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顽固坚持分裂立场,勾连外部势力挑衅,才是台海危机的根源。发言人强调,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基础和和平定海神针,否认共识只会破坏现状,台湾同胞难受益。当前形势复杂严峻,赖清德被指为“两岸和平破坏者”和“台海危机制造者”,其倒行逆施必遭反对,注定失败。大陆军演常态化,舰艇巡弋信号明确:任何分裂尝试都将碰壁。两岸融合是大势,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能长久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