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贸易战,关税战熬着就行,不一定整个谁明显输、谁明显赢。暂时都能过去河就可以。 贸易战这东西本就不是掰手腕非要分个你输我赢,真把弦绷太死对谁都没好处,能互相给台阶顺着过了河,比啥都强。就像最近吉隆坡那趟磋商,两边坐下聊完,不少事儿还真就有了松动的迹象,这就是熬着熬着熬出的转机。 先说芬太尼那档子关税,美方之前非要给中国商品加10%的“芬太尼关税”,其实明眼人都清楚,中国早就对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了,北美那边的芬太尼问题压根跟咱成品出口没关系。现在要把这关税弄没难度真不大,咱们本来就有原料药出口的管控机制,稍微顺一顺流程就行。这事儿办得漂亮,既顺了美方的意,也为后面的谈判留了余地,算是个双赢的小铺垫。 港口船务费的事儿同样也是一样的,这可是贸易里的刚需。之前美国先动手,按船舶净吨位收费用,想卡住中国海运的脖子。中国这边也对等回击,但早留了后手,给中国造的船和来修的空船免了费,一下就把主动权拿回来了。现在要是能把这些额外的费用彻底捋顺弄没,那些跑跨太平洋航线的货轮,不管是运电子产品还是农产品,成本都能降一大块,物流链也能更顺畅,这对两边做买卖的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还有大豆那事儿,更像是给僵局递了根橄榄枝。之前两边僵着,中国一度暂停采购美国大豆,9月份进口量直接跌到了零,美国豆农损失了好几十亿美元。结果最近中粮出手,买了三船美国新大豆,虽说18万吨的量跟去年两千多万吨比就是个零头,但意思传得很明白——合作的门没关死。就这么点豆子,既解了美方农业州的燃眉之急,咱们这边也能稳住供给,算是用最小的成本撬动了僵局。 所以说,关税战这摊子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输赢局,硬要攥着 “分胜负” 的执念死磕,反倒容易把双方都拖进死胡同。真论起来,大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早就是盘根错节的状态,你中有我的利益关联,根本没法像掰手腕那样干脆利落地定出输赢,与其纠结谁占了上风,不如先顺着节奏熬着,把眼前的坎平稳迈过去。 更何况,贸易战里的 “输赢” 本就是个模糊的概念。不是说谁加的关税多、谁的管制严就算赢,毕竟这些手段最后都会反噬自身 。你卡对方的出口渠道,自己的产业链可能就断了补给;你抬关税的门槛,自家市场的成本就得往上飙。到最后会发现,所谓的 “胜利” 不过是表面风光,内里早被折腾得千疮百孔。 所以聪明的博弈从来不是追求 “一锤定音”,而是在拉扯中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缓冲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