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壮美,魂在山西。黄河全长5464公里,山西段从偏关县老牛湾流入,至垣曲县马蹄窝流出,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个县(市),蜿蜒1008公里,形成了无数气象万千的黄河胜景和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千百年来,黄河文化生生不息,如今,一个紧依黄河、穿越高山峻岭的庞大公路网与之共舞,串联起了黄河美景、黄河故事和黄河精神。
2024年10月18日,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公路网。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长达1238公里,以“踏访黄河、文明探源”为主题,北起忻州偏关老牛湾,南至运城垣曲西哄村,连接65个A级及以上景区和153个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点。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使忻州境内实现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互联互通,为这座素有“晋北锁钥”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新的机遇。青山、绿水、公路和行驶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山河相伴、路在画中”的唯美画卷,也开启了忻州交旅融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的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条观光体验之路黄河之水天上来,淌过忻州别样美。奔流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经过忻州境内,将老牛湾、娘娘滩、西口古渡、乾坤湾等名胜古迹巧妙连接,宛若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忻州大地的绝美风光与深厚底蕴。傍岸而建的一号旅游公路,则像一条闪耀着人文光辉的心灵纽带,承载着丰富而悠久的人文内涵,成为游客探寻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蜿蜒前行,在大山河谷之间,时而盘旋而上,体验“一览众山小”,时而迤逦而下,观赏“长河落日圆”。黄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两岸油松、侧柏苍翠挺拔。从将大河与青山“并行”、长城与黄河“握手”尽收眼底的老牛湾,到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河中央、被誉为“母亲河上第一滩”的娘娘滩,再到近代中国历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走西口”的发生地西口古渡……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忻州,领略厚重文化,饱览名胜美景,体验黄土风情。
驾车旅行途中,还有很多地方美食。不妨在起点偏关点几道当地特色,烩菜、炖羊肉以及手工豆腐等;或是前往西口古渡,喝一碗令人闻起来就食欲大增的酸粥。此外,偏关烧肠子、保德碗饦等“宝藏”小吃亦不容错过。夜幕降临,游客可选择入住提供舒适休憩环境和地道农家佳肴的窑洞民宿,品尝黄河大鲤鱼、手工杂粮面食等地方风味,深切感受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
“只需走一条路,就能欣赏万千美景。”来自北京的游客赵女士对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赞不绝口,“景点还是那些景点,资源还是那些资源,一条旅游公路把若干景点串珠成链,让我们行驶在路上,就能将黄河两岸的山水之美、黄土高原的青峰秀岭尽收眼底。”一条公路,万种风情。大河之畔,崇山之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蛟龙盘踞,气势恢宏,又如玉带环绕,百转千回,孕育于古老文化中,开辟于青山绿水间,蜿蜒于蓝天白云下。
这是一条绿色生态之路滔滔黄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1008公里,穿过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既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绝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难题。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靠近黄河为特色,因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忻州作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起始点,区位邻近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对接“北方防沙带”,是山西省黄河“几字弯”生态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上下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立足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集中力量打造了以偏关县“两湾一山”生态经济林示范工程、河曲县田巨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沟域治理工程、保德县高地堎综合治理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用遒劲“笔触”挥毫泼墨,将黄河文章越“写”越精彩。
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排头县”。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古以来风大沙多、十年九旱。为改变这一面貌,20世纪70年代偏关打响了造林绿化“全民战”,号召干部群众接力义务植树。近年来,偏关县以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为契机,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大景观,呈现出“荒山造林上规模、通道绿化出精品、乡村绿化显特色、经济林发展见成效”的林业转型发展新格局。截至2024年,全县国土绿化率已增长到48.6%。
绿,是生态色,更是幸福色。今天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不仅有生态之“绿”,还有发展之“绿”。过去黄河岸畔的破碎地形、陡峭沟壑都得到治理修复,曾经裸露的荒山现在像是盖上了绿绒毯,生机勃勃,前来观光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自驾游,我走完了整个偏关段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里路况很好,观景台也多,沿途还欣赏到了黄河的壮阔和两岸山峦的雄伟,真是不虚此行!”一位来自大同的游客意犹未尽地说道。
这是一条乡村振兴之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起了风景,聚集了人气,还带活了产业。四通八达的路网纵横交错、辐射连接,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纽带,托起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希望。河曲县榆岭窊村,过去只是一个山高路远、田薄地瘠、生态脆弱的偏远山村,近几年通过引进经营主体,发展高端生态有机果蔬产业、海红果种植示范基地、有机蛋鸡养殖等项目,摇身一变成了“全省最美旅游村”“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万元,与十几年前相比增长近30倍。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承载的不仅是沿线群众奔小康致富的梦想,还有区域经济借势发展的希望。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偏关县老牛湾镇升级基础设施,规划文旅项目,开展“农家乐管家”培训,打响了“黄河人家”“长城人家”特色招牌,高端民宿、星空酒店、窑洞农家乐等各种经营主体,可同时满足上千人住宿、就餐。2024年国庆假期,老牛湾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8%,累计门票收入达32.63万元。据老牛湾镇镇长闫文兵介绍:“近几年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几乎家家都开客栈,这碗‘旅游饭’也是越吃越有滋味!”
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接“城镇乡村景”,串起“山水林田湖”,贯通“产供运销用”,让无名小村变成网红打卡地,偏僻山村变成乡野休闲馆,老宅窑洞变成豪华型民宿。与此同时,大量特色资源被盘活,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新业态不断涌现,极大促进了农村交通与沿线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对忻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循环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雪域,过峡关,一泻千里,奔流入海,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的贯通,来忻州黄河沿线观光的游人越来越多,也停留得越来越久……串一路风景、融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一张“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旅游公路网正在忻州大地徐徐铺开,筑起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通途大道,让新时代忻州的黄河故事代代相传。
来源: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