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傻眼了!中国宣布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双方趋势缓和,巴西豆农之前不断给中国涨价,终于品尝恶果!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10月29日,中国突然出手,买下三船、总计18万吨美国大豆,计划12月至明年1月装船,消息一出,国际市场立刻起了波澜——这不是一笔普通的采购,而是中国在2025—2026销售年度首次恢复买美豆,虽然体量不算大,但意义非凡,足以让巴西那边心里一凉。 这几年,巴西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大豆供应,七成以上的进口量都来自他们,仗着这份底气,巴西豆农尾巴翘上天,价格越抬越高。 今年他们把大豆报价炒到四年来的最高点,每吨650美元,比美国豆贵了66美元,更离谱的是,他们还搞“双标”,对欧洲的报价反而更低。 说白了,就是吃定了中国离不开他们,可问题是,咱们的油厂榨利早被挤得只剩薄薄一层,再这么买下去,豆油、豆粕的价格都得跟着飙升,到头来受伤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更让人无语的是,巴西自己的物流状况一团糟,南边干旱、北边暴雨,港口排队要一个多月,运费比去年涨了近两成。 仓库爆满、船期延误,这哪是稳定供应?这时候,美国那边正值收获季,大豆库存高企,报价反倒便宜。 中粮仔细算了笔账——哪怕加上运费和关税,到岸价也比巴西实惠得多,于是,一纸18万吨的订单,果断下单。 别看数字不大,这笔交易的意义可不小,它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一次“市场纠偏”,巴西靠垄断抬价,中国就用真实订单告诉他们:不讲规矩的生意做不长。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单更像是一记敲打,是对市场价格纪律的提醒,对中国来说,这不是翻脸,而是算大账。 其实,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能靠巴西吃豆的国家了,过去几年,我们在全球悄悄织起了一张“多极供应网”:巴西是主力,阿根廷是备份,美国是补位,俄罗斯也成了远东增长点。 9月阿根廷刚宣布出口税清零,中国不到两天就签下20船、130万吨大豆合同,俄罗斯那边的出口同比涨了40%,多条通道同时开跑。 更别提国内还有4500万吨的国家储备,加上黑龙江大豆丰收、饲料厂豆粕替代比例提高,中国的大豆体系已经变成一张“安全网”,不再受制于任何一家。 这一回转向美国采购,是聪明的算账逻辑。 美豆收获季正好价格低、船期稳、库存多,买点补12月到1月的缺口,既能稳供应,又能避免被巴西牵着鼻子走。 更何况,这也是在用“时间换空间”——趁低价窗口锁舱点船、套保对冲,既压低成本,又给市场留了回旋余地。 反观巴西,那边的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消息一出,帕拉纳瓜港和桑托斯港的仓储直接爆满,200万吨大豆滞留锚地,排队的船连成长龙。 滞港费非常高,出口商急得团团转,而豆农的贷款眼看要到期,大豆堆仓库卖不出去,新季还没上市就被库存压垮,有人甚至跑去政府部门请愿,求帮忙解决滞销问题。 那种“傲慢+贪心”的代价,现在终于要他们自己吞下。 而中国这边,却稳得一批,油厂库存能撑40多天,国家储备随时可以定向投放,豆油、豆粕价格没起浪,连带的猪肉、食用油都保持平稳,老百姓的餐桌一点没受影响。 这背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算账能力——通过比价、分散和节奏控制,把风险挡在了市场外。 国际市场也被这次操作“上了一课”,巴西发现,中国不是“非我不可”,美国体会到多元竞争的好处,阿根廷尝到了政策红利,俄罗斯趁势抢了市场份额。 四家博弈之下,中国反而成了中心——谁诚意足、谁价格实,谁就拿订单,那种“谁主导市场”的游戏,已经彻底翻篇。 接下来怎么走,其实早有剧本,如果巴西懂得回调报价、恢复诚信,中国会分段重启船期;要是还想硬扛高价,美豆、阿豆、俄豆的占比就会继续上升。 万一中美在关税上再动点文章,美豆份额更可能洗牌上升,总之,主动权已经彻底掌握在中国手里。 这笔18万吨的采购,看似只是一纸订单,实际上是一次精准的市场“校准”,它稳住了供应、稳住了价格,也稳住了民生预期。 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所有贸易伙伴:和中国做生意,讲规则比耍聪明更有前途,巴西这次涨价赚不到快钱,还丢了信誉,真是赔了豆子又折人。 这笔买卖不是为了谁赢谁输,而是让大家都明白,谁尊重市场规律,谁就有饭吃,中国这笔订单,买到的不只是大豆,更是一种掌控局面的底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