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台提醒跳出96.72元,我盯着数字愣了会儿——就随手补了篇千字短文,居然比上周写三篇的收入还高。 更意外的是,这篇爆文是上周被我压箱底的废稿,改了改开头就发了。所以总跟身边人说,别嫌写得少,也别漏了“旧稿复活”的惊喜。 好多刚起步的朋友问我,每天写四五篇,素材到底从哪来。 其实这个困惑,我在键盘上敲了八年才慢慢解开。这过程像爬台阶,一步一个坎,你们不妨对照看看自己在第几级: 第一阶段,盯着空白文档两小时,标题改了十遍,正文还没写满三行,脑子比屏幕还干净。 第二阶段,备忘录存了几十条选题,翻开却挨个犯怵:“这个话题太冷门”“那个我没深度写不透”,最后还是选了最安全的,写得却没劲儿。 第三阶段,终于能顺顺利利写完,但点发送前必犹豫:“这内容会不会没人看?”“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写得浅?”反复删改半天,最后干脆设成了私密。 我现在总算到了第四阶段:看到晚霞能写,吃到一碗好面能写,甚至跟楼下阿姨聊两句家常也能写。哪怕是“如何缓解焦虑”这种被写烂的话题,也敢动笔——写作哪需要什么“独家选题”,重要的是你怎么把自己的经历揉进去,怎么把那些没说出口的感受写出来。文字本就是私人的印记,不用求所有人喜欢,只要有一个人觉得“这说的就是我”,就够了。 所以现在哪怕只有二十分钟空档,我也会打开文档写两句,再也不会犯愁“没什么可写”。说这些不是想证明自己厉害,毕竟熬了八年才摸到门道,实在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不想给你们列什么“30个爆款选题清单”,网上一搜一大把。我更想说说写作里最实在的“攒底气”过程:那些写得粗糙的、没人看的、甚至被自己吐槽的文字,其实都是在给未来的好文章铺路。就像老农民攒肥料,现在埋下去的“烂叶子”,总有一天会变成养出好庄稼的养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