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秋,一支考古队来到乾隆的裕陵前,准备进行清理和修缮,以便地宫能早日开放

运赛过去 2025-11-02 22:55:25

1975年秋,一支考古队来到乾隆的裕陵前,准备进行清理和修缮,以便地宫能早日开放,然而,他们遍寻许久也没找到地宫入口,只好退而求其次,打算从孙殿英当年的盗洞进入,不料,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根据资料记载,他们在一块琉璃影壁下找到了那个洞口所在地,可众人往下挖了1米多深后,却没有发现丝毫盗挖过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找错地方了?就在这时,有人拿起铁锹随意地往旁边挖了一铲,立即感觉到了不对,旁边的砖块后面是空的! 说起乾隆的裕陵,这地方可不是随便建的。清东陵坐落在河北遵化马兰峪,裕陵是乾隆皇帝的寝陵,建于乾隆十七年,花了上千万两银子,规模宏大,里面安放了乾隆和他的两位皇后、三位贵妃,总共六具棺椁。地宫设计严密,四道石门层层把守,每道门上都刻满了龙凤纹和佛教图案,本来是想让皇帝永安长眠,谁知清朝亡了没几年,就摊上大事。1928年,军阀孙殿英带着他的第十二军,以剿匪为名封锁东陵周边,实际是看中了里面的金银珠宝。那时候北伐军推进,奉军撤退,孙殿英部队饷银短缺,士兵闹事,他干脆铤而走险,挖了顺治的孝陵、嘉庆的昌陵,还重点盯上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这桩东陵盗宝案震惊中外。 转到1975年,这年秋天,国家文物局下令,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织队伍清理裕陵地宫。为什么这个时候动工?主要是陵寝历经盗劫和风化,急需修缮,好让地宫早点对公众开放,当年定陵发掘明万历皇帝的经验,也给清陵清理提供了参考。队伍里有徐广源等老文物工作者,他们先在陵前宝顶和神道上勘探,翻旧档查孙殿英的盗洞记录,想从那里入手。裕陵地宫入口藏得深,正门在明楼下,设计成斜坡式,上面压着巨石,本来就难找。队伍花了好几天,敲击地面、测绘坐标,还是没影儿,只好按计划走孙殿英的老路。那盗洞起点在琉璃影壁下,根据档案,孙殿英当年没直挖下去,而是水平向北掘过去,避开表层硬土。队伍定位后,开始往下挖,铁锹入土一米多,下面全是紧实的黄土,没一点松散痕迹,大家纳闷,是不是档书记错了位置?孙殿英那时候挖得仓促,三路人马同时开工,三天内要完事,工兵用洛阳铲探路,挖到影壁侧边时发现空鼓,才转向水平通道。队伍里有人随手往旁边铲一锹,锹刃碰上砖块,后面空荡荡的,赶紧扩大范围,果然露出一条埋了近五十年的暗道,宽度刚够一人爬,墙上还残留炸药熏的黑迹。 进了通道,空气潮湿发霉,队伍用手电照着往前,走了十来米,摸到墙上花纹,一看是第一道石门,高两米多,刻满繁复的云龙图案。孙殿英当年推开这道门轻而易举,因为他带了工程兵,撬棍千斤顶齐上。队伍试推,门轴转动,吱呀一声开了,里面甬道满是灰浆,踩上去黏糊糊的,这是盗墓后水渗进来的后遗症。裕陵建好没几年就渗水,乾隆时大臣三和修过,嘉庆四年下葬后又堵过,可孙殿英炸墙一闹,水流更大,地宫成了水潭。往前走,又是第二道门,同样雕工精致,推开没费劲,甬道景物差不多,墙砖上梵文经咒隐约可见。第三道门就卡壳了,门扇厚重,刻着莲花佛像,三个人合力顶,纹丝不动。原来门后顶着一具棺椁,长两米,漆面龙纹斑驳,四角金饰还亮着。孙殿英盗时炸坏墙体,水冲进来,棺椁顺流漂到低处,正好卡住门缝。队伍找来枕木垫底,用千斤顶撬,半天工夫才开条缝,里面是乾隆的棺材,棺中散着部分遗骨,白森森的,应是盗后大臣从泥水里捡回,重装进去。孙殿英那伙人盗得急,皇后贵妃的棺也砸了,五位后妃遗体扔水里泡,骨头混一块,后来只找回四具棺,估计两具贵妃的彻底丢了。 过了第三门,第四道就剩个黑洞,门扇早炸成渣,孙殿英卡在这里,门打不开,一急眼就放炮,爆炸声当时震得陵上鸟飞。地宫主室露出来,满地狼藉,棺床倒塌,珠宝台空荡荡的,墙角水迹斑斑。孙殿英毁得彻底,士兵抢东西时棺材劈开,珠冠摘下,宝石扒光,乾隆的夜明珠、翡翠西瓜全卷走。幸好墙上石雕和砖纹没遭大殃,每块砖都刻了佛教图案,龙凤交织,梵文密密麻麻,技法高超,是研究清代石雕和皇室信仰的宝贝。清理从这儿拉开帷幕,队伍分成小组,筛泥浆、刷墙面、编号文物,整整三年。筛土时,从灰层里捞出几十件碎玩意儿,铜镀金小佛像,金丝累珠龙,宝石坠子,还有那枚乾隆玉蝉,翠绿通透,翅膀薄薄的,掉在泥里不知怎逃过孙殿英的魔爪。 三年下来,地宫面目一新,1978年正式开放,门票才三毛钱,消息一传,游客挤破头,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就直奔遵化。裕陵清理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填补了清史研究的空白。裕陵的故事,说到底是国宝劫后余生,值当我们多学学,别让历史重演。

0 阅读:39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