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欢下的“资本永动机”?揭开万亿美元市值的隐秘循环
这个看似完美的闭环,既可能是推动技术革命的引擎,也可能是一个即将破裂的泡沫。
一、 “循环”:资本如何内部空转?
1. OpenAI:作为技术先锋和“烧钱中心”,它花费巨资向英伟达购买GPU算力,并向微软/谷歌购买云服务。
2. 英伟达:作为“军火商”,它向所有人(OpenAI、微软、谷歌)出售GPU,获得巨额收入和高利润,并将部分利润以投资形式返还给OpenAI,确保其最大客户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3. 微软/谷歌:作为“生态霸主”,它们既向OpenAI投资(获得股权和技术整合),又向其销售云服务(赚取收入),同时还大量采购英伟达GPU自建AI基础设施。
这个循环的诡异之处在于:资本在几家巨头间流转,创造出巨大的营收和估值,但来自循环之外——即真实终端用户为AI服务直接支付的费用——却相对少得可怜。
二、 这是“泡沫”还是“革命”?两种对立的解读
对于这个现象,市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泡沫论”视角:
这像一场“庞氏骗局”或“皇帝的新衣”。它的逻辑是:用巨额资本投入催生少数公司的天价营收,再以此支撑起整个赛道数万亿美元的估值。一旦未来无法产生与之匹配的、来自外部世界的真实利润,整个体系就会坍塌。加密货币的“锚定”逻辑类比,非常深刻,它们都依赖于一种“共识”,即大家都相信这个故事,并不断投入新的资金。
“革命论”视角(主流叙事):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未来生产力的战略性投资。他们相信,AI技术将像当年的互联网或电力一样,彻底改造所有行业。当前的所有投入,都是为了抢占“电力时代”的“发电厂”和“电网”地位。现在不赚钱没关系,重要的是占据生态位,未来利润会从被改造的所有行业中涌现。
三、 问题的核心:脆弱的“价值之锚”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为这场“革命”定价?它的 “价值之锚”是什么?
如果锚定于“当前利润”:那么当前数万亿美元的市值无疑是巨大的泡沫。
如果锚定于“未来潜力”:那么它就是一场豪赌,赌的是AI能创造出下一个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量。
真正的风险正在于此:这个“循环”本身无法永久持续,它最终必须被循环之外的、来自全球各行各业支付的“AI税”所接盘。如果这个“外部接盘”的规模和速度不及预期,建立在之上的万亿大厦就会动摇。
结论: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骗局,而是一个典型的 “技术革命早期悖论”:巨大的真实投资与模糊的短期回报并存。它既可能是哥伦布驶向新大陆的船队,也可能确实是“南海泡沫公司”的翻版。
作为观察者,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在相信技术变革巨大潜力的同时,必须对纯粹由资本叙事和估值循环推高的泡沫保持警惕。这场盛宴何时会迎来真正的“验证时刻”,取决于AI技术何时能走出这个资本内循环,在广阔的真实世界里,创造出配得上其市值的、普适性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