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万万想不到,如今的美国不仅拿捏不了中国,甚至就连他势在必得的两个国家都快拿

纸上点将 2025-11-03 19:52:00

特朗普万万想不到,如今的美国不仅拿捏不了中国,甚至就连他势在必得的两个国家都快拿捏不了了,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的选择,意味着普京距离成功越来越近了,为什么呢?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将矛头对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链条。他清楚,俄乌冲突拖入第三年,莫斯科的财政命脉系于石油和天然气销售,而亚洲市场已成为主要买家。2025年上半年,美国通过加征关税和外交施压,试图逼迫日本和印度等国彻底切断对俄能源依赖。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核心伙伴,能源进口高度依赖外部供应,总量中液化天然气占比超过90%。印度则位列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人口红利驱动下,对廉价能源需求旺盛。特朗普的逻辑简单:封堵这些渠道,就能进一步孤立普京,削弱其战争潜力。 但现实远非如此,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伊始,便直面这一难题。她继承了前任的务实外交风格,却在能源议题上寸步不让。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在日本进口中仅占8.6%,看似微不足道,但涉及萨哈林岛项目的长期投资,一旦中断,将直接冲击东京的电力供应和企业利益。高市早苗的决定并非孤立,而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考量:日本本土资源匮乏,任何贸然转向都可能引发国内通胀和工业停滞。 印度的情况同样耐人寻味。作为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2025年前三季度,印度从莫斯科采购量高达8700万吨,占其总进口的40%。特朗普在访印期间扬言莫迪已承诺逐步停止,但德里官方迅速澄清,并未此类表态。相反,印度石油公司转向从非制裁实体购入俄油,五批次12月到货的订单就是明证。尽管美国将印度出口关税上调至50%,德里仍优先市场原则:俄油折扣价低20%,有助于缓冲全球油价波动对14亿民众的影响。这种韧性源于印度的多极化外交,它不愿被卷入美俄零和游戏,而是通过能源贸易换取战略空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虽有威慑力,却也暴露了华盛顿的霸道作风,盟友的抵触正逐步积累成系统性风险。 俄罗斯捕捉到这些信号后,对日本的态度出现明显转向。克里姆林宫此前对高市早苗的示好置若罔闻,理由直指安倍时期的反俄制裁已关闭对话大门。但10月底,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示,若东京主动放弃损害俄利益的政策,和平条约谈判大门即可开启。这并非无条件让步,而是精准利用能源杠杆:日本的投资纠葛让莫斯科看到重塑东亚关系的空间。高市早苗的亲俄倾向虽受制于美日同盟,但她在议会辩论中强调能源自主,赢得国内支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成员普什科夫也点明,高市拒绝屈从的举动标志性十足,全球能源市场无法将莫斯科隔离在外。 普京的战略考量远不止能源交易那么简单。俄乌冲突让西方军事部署向东欧推进,北约坦克和导弹系统频频逼近边境,莫斯科的资源已捉襟见肘。东部太平洋一线虽有中国作为可靠伙伴,但日本和韩国的位置仍存变数。日本的千岛群岛争端和韩国的半岛紧张,本是潜在火药桶。2025年,普京通过能源出口稳住资金链,同时观察亚太盟友的松动迹象。高市早苗的坚持让东京从反俄前线后退一步,俄罗斯的LNG船队照常驶向横滨港,维持了供应链的连续性。这对普京而言,是构建安全版图的拼图一块:东侧威胁降温,西侧压力可集中应对。印度的大笔订单则进一步放大效应,德里炼油厂加工的俄油部分转销欧美,间接瓦解了美国的封锁网。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表态,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11月初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釜山召开,李在明在开幕式上直言国际秩序剧变,自由贸易遭受冲击,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他的话语虽未点名特朗普的关税壁垒,却直击美式保护主义的痛点。韩国作为半导体和汽车出口大国,对华盛顿的贸易摩擦深感不满,出口企业已面临成本上升的现实。李在明的务实外交,强调多边合作和AI中心建设,隐含对俄东侧摩擦的缓和意图。普京的视野在此放大:若韩国不满积累,日本已转向,东太平洋的屏障将趋于完整。这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普京长期布局的成果——通过能源外交,换取地缘喘息,避免被美日韩三角围堵。 特朗普的失算根源在于低估了亚洲国家的自主性。日本和印度的选择,不是反美,而是基于民生和经济的理性算计。高市早苗上任后,外交周旋于美中俄之间,能源议题成了她的试金石。莫迪的印度则更注重平衡,俄油采购虽遭制裁,却通过第三方渠道化解风险。普京从中获益最大:2025年俄罗斯能源出口额预计达3000亿美元,东亚份额占比升至60%。这意味着莫斯科的战争机器仍有油盐酱醋,普京的东部战略从防御转向稳固。长远看,美国的盟友网络出现裂缝,若不调整单边路线,亚太格局将进一步多极化,华盛顿的全球影响力恐难如愿。

0 阅读:657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