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元商品骗走5万:网购售后里的“温柔陷阱”需警惕
央视曝光的“故意发错货”网购骗局,用7元搅蒜机钓出5万元损失的案例,撕开了网络消费中的隐蔽风险。诈骗分子以“售后理赔”为敲门砖,用“刷单返利”设饵,一步步诱导消费者脱离官方交易渠道,最终实现诈骗目的,其套路精准且极具迷惑性。
相较于传统诈骗,这类骗局的高明之处在于“场景化伪装”。它扎根于网购高频场景,“发错货”“商品劣质”是消费者常遇问题,很容易引发共情;而“售后补偿”的承诺,又契合了消费者维权的合理诉求,让警惕心在不知不觉中松动。更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分子深谙“放长线钓大鱼”之道,前期小额返利的“甜头”,实则是为了瓦解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待其放下戒备、大额投入后,便露出诈骗真面目。
骗局得逞的核心,既在于诈骗分子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拿捏,也在于部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短板。不少人忽视了“官方平台是消费安全第一道防线”的常识,轻易听从陌生人指引,脱离平台添加私人微信、扫描不明二维码,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而“轻松赚佣金”的贪念,更让一些人丧失理性判断,陷入“越投越多、越陷越深”的困境。
守护网购安全,既需要消费者筑牢心理防线,牢记“不脱离官方渠道、不轻易转账、不信高额返利”的铁律,遇到售后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官方渠道维权;也需要电商平台压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与动态监控,对异常售后行为及时预警,在交易环节强化防诈提示。唯有多方合力、内外设防,才能让这类“温柔陷阱”无处遁形,守护好消费者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