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

桑代克 2025-11-04 10:56:06

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事儿直接让中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站到了全球最前排,毕竟现在全世界就咱们一家能把钍燃料真正放进熔盐堆里稳定运行,还拿到了第一手实验数据,这牌面确实拉满了。 先说说这玩意儿到底牛在哪儿,其实核心就是把以前核能圈里的“潜力股”钍给盘活了,这东西是种银色金属,藏在普通岩石里,放射性还弱,关键是咱们中国的储量实在吓人,官方数据显示超过140万吨,占了全球四分之三还多,比稀土的全球占比都夸张。 更狠的是它的能量密度,1吨钍发的电能顶350万吨煤,就拿内蒙古已经探明的22万吨钍矿算,够14亿人用几千年,全国的储量要是全用上,支撑近两万年都没问题,这简直是把“能源银行”直接建在了自家地里。 但光有矿不行,得有能用的技术,这就是熔盐堆的本事了。以前大家见的核电站基本都扎堆在海边,说白了就是靠大量海水给堆芯降温。可咱们这钍基熔盐堆根本不按常理出牌,里面循环的不是水,是烧化了的氟化盐,这高温熔盐既能装核燃料,又能当冷却剂传热量,一滴水都不用,直接把核电站从海边解放到内陆,甘肃武威那片戈壁滩上建的实验堆就是最好的例子,彻底打破了“核电必须靠海”的老规矩。 更绝的是它的运行模式,传统的压水堆要换燃料得先停堆,打开巨大的压力容器顶盖,既麻烦又影响效率。这液态燃料的熔盐堆就灵活多了,核燃料溶解在熔盐里跟着流动,想加燃料直接续上就行,不用停工,不仅燃料利用率上去了,产生的放射性废料还少了一大截,这种设计简直是为大规模商用量身定做的。 这一路的进度也看得出来有多扎实,2020年1月开工,2023年拿到运行许可证,当年10月就实现首次临界,2024年6月满功率运行,堆出口温度能到650℃,9月拿到全球首个加钍实验特许,10月就完成了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每一步都踩得很稳。现在完成钍铀燃料首次转换,等于给这套技术路线盖了个“可行”的戳,中科院的专家也说了,下一步目标是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的示范工程,到时候就能真正落地发电了。 这事儿之所以能惊动全世界,不只是技术突破本身,更因为它踩中了全球能源转型的痛点。现在各国都在想办法脱碳,可风电太阳能靠天吃饭不稳定,传统核电又有水资源、安全隐患这些顾虑。 咱们这钍基熔盐堆正好能补短板,既能稳定输出大功率电能,又能和太阳能、风能搭配着用,还能搞高温制氢、化工生产,搭个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系统出来。对于那些缺铀少水的国家来说,这技术简直是福音,而中国手握最丰富的钍资源和唯一成熟的技术,自然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以前大家总说稀土是中国的王牌,现在看来钍才是更隐秘的大招,毕竟能源是所有发展的根基。这次实验堆的突破,不光是证明了咱们能把钍变成实用能源,更等于在全球能源格局里抢了个先手,往后不管是保障自家能源安全,还是参与国际能源合作,都多了张硬气的底牌。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