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

豆莱说说 2025-11-04 10:58:16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清一个现实:欧盟的签证政策不是“各过各的”,而是以“申根区”为整体来协调的。 换句话说,欧盟对中国免签不是“一个一个来”,而是“要么一起免,要么一起等”。 目前,中国已经对欧盟27国中的25个实行了单方面免签,只剩下捷克和立陶宛两个国家还在名单之外。 从这个角度看,中瑞免签的突破,确实把欧盟对华集体免签的议题推到了更紧迫的位置,障碍范围已缩小到两个国家,离“全员通关”只差最后两步。 但关键也恰恰在这“最后两步”上。 捷克和立陶宛为什么被排除在免签名单之外? 答案很明确:不是中国不开放,而是这两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断踩线。 立陶宛是典型的“政治冒进反噬利益”的案例。 2021年,它执意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 这种挑衅背后,是某些政客幻想通过打“台湾牌”换取地缘政治筹码,甚至做起了“成为欧洲半导体中心”的白日梦。 结果呢?四年过去,立陶宛既未从台湾获得实质利益,也未能扭转对华贸易下滑的颓势。 GDP在欧盟中本就不突出,还硬要把自己绑上对抗战车,最终受损的是本国企业和民众的机遇。 中国用免签政策清晰传递了一个信号:触碰红线,就要承担后果。 捷克的问题同样出在政治操弄上,捷克议长窜访台湾、为“台独”势力提供平台等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国互信基础。 不过,转机似乎正在出现。 2025年10月,捷克众议院大选后务实派上台,释放出关系可能“转暖”的信号,如果捷克能在台湾问题上回归理性,中捷关系的改善并非不可能。 由此可见,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免签政策,本质上是一套“精准调控”的外交语言:合作共赢者,中国乐意敞开大门,挑衅对抗者,免签大门不会无条件打开,这种策略既保持了灵活性,也明确了底线。 那么,假如有一天中国真的对全部27个欧盟国实现免签,欧盟会不会“投桃报李”? 答案并不简单。 支持免签的力量主要来自经济现实,欧洲经济复苏乏力,而中国游客和商人是潜在的“经济活水”。 新加坡对华免签后旅游业、商务往来大幅提升的案例,就摆在眼前,欧盟内部如法国、德国等经济大国,出于务实考量,很可能推动对华签证便利化。 但阻力同样不容小觑,当前欧洲政治氛围向右转,民粹势力炒作“移民问题”“安全风险”,把签证政策高度政治化。 中瑞关系的突破,恰恰展示了政治互信的关键作用,在王毅外长与瑞士外长10月的会晤中,瑞方明确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这为免签铺平了道路。 而瑞士作为“创新之国”与中国在科技、自贸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更凸显了免签背后的双向利益。 如果更多欧盟国家能像瑞士一样,在政治底线问题上守住分寸、在务实合作上展现诚意,欧盟对华免签的讨论自然会加速。 只要尊重中国主权和发展利益,中国愿意欢迎更多欧洲朋友“免签来看看真实的中国”。 但对那些一边想赚中国的钱、一边拆中国台基的行为,中国也绝不会用免签来奖励,路已经铺到了门口,但最后几步,需要欧洲自己走稳。

0 阅读:0
豆莱说说

豆莱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