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实在太双标了,要求全部国际体育赛事取消在印尼举办,可以说“封杀”了印尼,可万万没料到,印尼也相当强硬,压根不拿奥委会的要求当回事,仍强调不会改变涉以立场,这是为了世界秩序! 2025年10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发布官方声明,宣布对印度尼西亚实施系列体育制裁。 包括终止与印尼奥委会关于2036年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申办的所有对话,并建议全球各国际体育联合会暂停在印尼举办各类赛事。 该声明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国际体育界与外交界的广泛关注,而印尼政府随即作出强硬回应。 明确表示不会因制裁改变拒绝以色列运动员入境的立场,一场围绕体育赛事主权与国际规则的博弈正式升级。 事件核心源于第5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签证争议。 作为赛事主办国,印尼此前已确认以色列代表团的参赛资格,其中包括东京奥运会自由体操冠军阿尔乔姆·多尔戈皮亚特等6名运动员。 据以色列体操协会官方披露,赛前其曾与赛事主办方及国际体操联合会多次沟通,均获得“将保障参赛资格”的口头承诺。 但赛前一周,印尼司法部长正式表态,以加沙地带局势引发国内强烈民意为由,明确拒绝为以色列运动员发放入境签证,导致该代表团无法参赛。 以色列方面随即启动维权程序,先后向国际体操联合会提出交涉,向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申请紧急仲裁,要求强制发放签证或变更赛事举办地。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经审理后裁定,签证发放属主权国家行政权限,体育仲裁机构无管辖权,驳回以色列诉求。 在此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介入调查,并以“违反《奥林匹克宪章》非歧视原则”为由出台制裁措施。 同时宣布修改奥运资格赛主办规则,要求未来主办协议必须包含“保障所有运动员入境”的条款。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印尼司法部长在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拒签决定基于“维护国家公共利益与社会稳定”。 符合印尼相关法律法规,且充分考量了国内民众对加沙人道主义局势的关切。 印尼体育部长埃里克·托希尔补充表示,政府已预判制裁后果,正通过强化17个重点体育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队训练中心落地等举措夯实国内体育基础。 据印尼副总统办公室公告,为应对赛事取消带来的产业冲击,政府已成立专项应急小组,划拨1亿美元专项资金用于体育产业救助与运动员保障。 而国际奥委会的制裁逻辑与执行尺度引发广泛争议,其声明中强调的“体育无歧视原则”,与近年同类事件处理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运动员被禁止以国家名义参赛,仅能以“中立身份”参赛且不得使用国旗国歌。 2019年马来西亚拒签以色列羽毛球运动员,国际奥委会仅作出“口头提醒”,未实施赛事禁令,此次对印尼的全面封杀被质疑存在双重标准。 这种争议已引发国际体育组织内部立场分化,亚洲体操联合会发表声明称,签证政策属主权国家内政,体育组织不应过度干预。 而国际体操联合会则向印尼提出索赔,认为赛事受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目前,印尼已启动替代性赛事布局,印尼体育部长托希尔已与越南、泰国体育部门达成共识。 计划发起“东南亚体育锦标赛”,邀请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参与,赛事框架已进入细则磋商阶段。 从长期影响看,此次争端不仅关乎印尼的国际赛事承办资格,更折射出国际体育规则执行的深层困局。 当《奥林匹克宪章》的“非歧视原则”与主权国家的政治立场、民意诉求发生冲突时。 如何实现规则执行的公平性与灵活性平衡,将成为国际奥委会及全球体育界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 国际体育秩序的维系,既需要尊重《奥林匹克宪章》的核心精神,也需正视主权国家的合理关切。 若规则执行始终掺杂双重标准,不仅难以实现“体育超越政治”的初衷,更可能导致国际体育体系的分化。 而印尼与国际奥委会的此次博弈,为全球体育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镜鉴。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2025-10-23发布:印尼拒发签证引奥委会重罚:未来奥运赛事申办资格被暂停,国际赛事遭建议抵制 参考消息2025-10-24发布:印尼因拒签问题遭国际奥委会封杀 仍强调不会改变涉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