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码了一下下半场的录像:
我不会说湖人在进攻端做了什么很精彩的设计,在一场上线发起困难,需要后卫群跟两个前场主力(艾顿+八村)分摊大量失误,以及板凳末端大爆发的比赛里,你很难说他们找到了什么终极的解决办法。
改善的部分是吃亏后减少了中间地带的横传球,但用回归边路就近出球+弧顶衔接两侧来避免失误,用阵型上体来接应全场紧闭,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一部分传切对阵型的破坏。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用出了自己最压箱底的东西:
八村和艾顿用中投消化了很多打死的回合,斯玛特把“戏比天大”刻在脸上,用尽了各种偷回合数的花,布朗尼送了6次助攻但0失误,他在上线做球时的小细节(比如一次回弧顶的击地球的落点选择)很稳健,是扎实的外线基本功,尼克史密斯切回了球衣上“smith JR”的大号,投进了一大堆爆破球。
进攻是这样的, 在你讲究掩护挡切、穿跑走位之前,有些球他就是进了,那很多细节就可以被原谅,投进了就回避了很多回合的越权处理,不会被追打反击,稳住比赛节奏,在一场三分命中率39.1%对22.5%的比赛里,手感肯定是比赛的重要因素。
但湖人显然也不是什么都没做,纯靠好命赢了比赛,这也绝对不符合事实,如前所述,他们在进攻发起上做了调整,为破全场做了接应,并把上线的启动重心从中路转到两翼,虽然不能随便打进篮下, 但放开了中距离权限,3个20+的球员多做了3分线以里到近框以上的操作,这是进攻开发困难时的救命区域,他们也真的进了, 那就比开拓者40中9依然坚持内线+三分的出手分布要实用。
开拓者的策略也是因素之一:
上赛季就念叨过,开拓者是一支擅长单兵防守素质大于整体性的球队,善于对位施压,但没有大量轮动夹击、协防返位习惯,这赛季西蒙斯换了霍乐迪,用了更多小阵容,也更强调打快,但防守是更难改的东西,所以湖人不往人堆扎,开拓者也就少了很多造失误反击的机会。
这里其实有个点——森林狼在湖人只有里夫斯单持球人时用了大量的夹击,主动给了阵型改变,开拓者在湖人没有持球人时用了对位单方,主动减少了持球压力,但这也知识结果论,不好说两级反转后会不会有连锁变化。
而开拓者自己的进攻,三分狂铁肯定是要命的败因,在此基础上,阿福迪亚格兰特和夏普们集权式的失误分布,大概能体现他们在冲击禁区时收到的收缩阻力——湖人还是对有冲击力的持球人比较棘手,但没有外围活力跟上,阿福迪亚们也肯定不是最顶级的爆破手,这个输出在湖人手感好的夜晚,算是抗住了。
至于第四节开拓者打打小阵容,湖人的禁区反而有了高度优势,则是这个时代很少见到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