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最近讲出一句话,引起很大反响,他说没有大国在后面支持的政权最后会变成殖民地

微笑着前行 2025-11-04 18:34:49

郭台铭最近讲出一句话,引起很大反响,他说没有大国在后面支持的政权最后会变成殖民地,郭台铭表示自己更愿意依靠大陆,这话表面像是认命,其实藏着生意上的计算,郭台铭不是突然转变想法,而是因为公司现在经营困难,需要找个靠山。 富士康最早来到中国大陆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深圳龙华当地提供了土地、电力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连招工工作都协助动员完成,那时候郭台铭常说“大陆离不开我”,仿佛自己是技术领域的领头人,但很少有人提到,其实是大陆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支撑了富士康的成长,郭台铭在大陆获得发展机会,却总表现出一种施舍恩惠的态度。 彼时的大陆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亟需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激活制造业,富士康的代工模式恰好契合了当时“三来一补”的产业需求。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不仅为富士康提供了低于国际水平的土地租金,还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仅1993年至2000年,富士康在龙华厂区就享受了累计超2亿元的税收优惠。这些政策红利并非个例,而是大陆为吸引外资、培育产业生态所做的系统性支持,郭台铭却将这种政策扶持曲解为“个人能力带来的优势”,刻意弱化了时代机遇对富士康的助推作用。 随着大陆制造业的升级,富士康的依赖关系逐渐发生逆转,但郭台铭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施舍”层面。2008年后,大陆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本土企业在电子制造领域快速崛起,华为、小米等品牌的供应链逐步摆脱对单一代工厂的依赖,富士康的订单份额从2015年的45%降至2023年的28%。即便如此,郭台铭仍在公开场合强调“富士康为大陆创造百万就业”,却回避了大陆市场为其贡献超50%营收的事实——2022年富士康全球营收约1.3万亿元,其中大陆市场贡献达6800亿元,这种营收结构足以证明,如今的富士康早已离不开大陆市场的支撑。 真正让郭台铭态度转变的,是2023年富士康遭遇的多重经营危机,而非所谓的“认清现实”。受全球消费电子需求下滑影响,富士康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9%,郑州厂区因订单不足被迫缩减产能,裁员规模超3万人;同时,其在印度、越南的海外工厂因供应链不完善,生产成本比大陆厂区高22%,导致部分苹果订单被转回大陆本土代工厂。经营压力下,郭台铭才开始公开提及“依靠大陆”,这种转变并非战略觉醒,而是企业陷入困境后的生存选择——从2024年初富士康加大对深圳龙华厂区的投资,新增两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便可看出,其所谓的“依靠”本质是为了获取大陆市场的订单与政策支持,以缓解自身的经营压力。 回顾富士康与大陆的合作历程,不难发现其始终秉持“利益优先”的实用主义逻辑。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用大陆政策红利完成原始积累,2010年后试图通过“去大陆化”布局讨好美国市场,2023年经营受挫后又重新强调“依靠大陆”,每一次选择都围绕自身利益最大化展开,从未真正尊重过大陆市场的培育价值。郭台铭如今的“认怂”,不过是企业经营困境下的权宜之计,而非对过去态度的反思。这种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的摇摆,不仅让富士康错失了与大陆制造业共同升级的机遇,也暴露了其作为企业领导者对时代趋势的误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7

评论列表

一笑了之

一笑了之

2
2025-11-04 18:48

一个经济强人却去做政治小丑,可笑!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