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他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

混沌于浮云 2025-11-04 19:02:47

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他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纽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推动纠正过去偏差,强调集体领导。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时,会议讨论历史评估问题。10月30日闭门会议上,赫鲁晓夫提出迁出斯大林遗体建议,理由是统一党内思想,避免个人崇拜。代表们辩论斯大林在工业化和战争中的贡献,同时指出需向前推进。投票结果显示,1421名代表中绝大多数赞成,仅格鲁吉亚代表缺席。决议通过后,赫鲁晓夫指示组建特别小组,克格勃第九局局长尼古拉·扎哈罗夫负责操作,所有参与者签署保密协议。 行动定于10月31日深夜进行,代号落叶,寓意季节轮回。红场入口关闭,对外称阅兵预演。列宁墓周边搭建围栏,阻挡视线。八名军官进入墓室,抬起水晶棺,将其移出平台。棺材运至临时区,开启后处理遗体。先摘下胸前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放入保管盒。军服上的金纽扣逐一替换为铜纽扣,这一变化象征地位降格。处理完毕,遗体装入普通木棺,外裹黑红绉纱。 木棺抬至墓后十五米处,预挖的第十二号墓穴等待。防腐液洒入,混凝土浇筑封死,表面抹平标记。整个过程持续数小时,完成后清理现场,水晶棺运回仓库。次日红场开放,游客发现列宁墓内变化,仅剩一口棺材。新墓融入克里姆林宫墙下墓群,石碑刻姓名和生卒年月。这次行动是去斯大林化政策的核心步骤,标志着苏联开始调整对历史的认知。 移葬决定源于党内共识,但也引发地方不满,尤其格鲁吉亚地区有骚乱迹象。赫鲁晓夫坚持推进,认为这有助于党务正常化。克格勃确保行动保密,避免公众干扰。遗体从神坛降至尘土,反映出权力交接的现实逻辑。 11月1日后,红场游客增多,有人献花新墓,有人低语议论。赫鲁晓夫继续领导,至1964年10月因党内分歧退休,勃列日涅夫接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时代,历史评价部分调整,认可斯大林工业和战争贡献。1970年,新墓前竖起半身铜像,高一米,铸造精细,吸引访客。 2007年,俄罗斯杜马讨论迁回遗体提议,辩论焦点在历史定位。投票以21票差否决,遗体保持原位。近年来,斯大林形象在民间仍有争议,有人视其为民族英雄,有人强调其统治代价。红场墓地成为历史遗址,每年数百万游客前来,承载集体记忆。 事件后,苏联继续去斯大林化,拆除大量雕像,改名城市和街道。东欧国家受影响,开始反思类似崇拜。这些变化促进党内民主化尝试,但也面临阻力。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政策转向稳定,部分恢复斯大林名誉,避免极端批判。今天,斯大林墓仍是红场一部分,提醒人们历史的复杂性。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