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 2025年11月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美国应当对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并强调迫切需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此事上的支持,他甚至说哪怕只是作为威慑乌克兰也必须拥有这种能力。 这番表态看似寻常,实则透露出乌克兰在军援困境中的焦虑。如今,乌军在前线持续承压,炮弹日均消耗高达数千发,而欧洲产能远不足以填补缺口。此前美国援助的ATACMS导弹早已耗尽,远程打击能力几近归零。面对俄军从后方发起的持续空袭与远程打击,乌克兰急需一种能反制对手纵深目标的手段。 “战斧”导弹因此成为焦点。其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足以覆盖俄罗斯多个关键军事与政治中心,具备极强的战略威慑力。泽连斯基的逻辑很清晰:只有让克里姆林宫感受到“本土不安全”,才可能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特朗普在11月2日明确表示:“目前没有计划提供‘战斧’。”他还暗示,俄乌冲突“终究要由他们自己解决”。这一表态与他10月时“若不停战就送导弹”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凸显美国对乌政策的不确定性。 网友“地缘观察者”评论:“泽连斯基不是不知道美国难办,但他必须发声。一旦沉默,国际关注就会转移,军援也会随之枯竭。”另一位用户“铁幕边缘”则指出:“乌克兰的困境在于,它把国家安全完全寄托在别国政治周期上——总统换人,政策就变,而战争不会等人。” 俄罗斯方面早已划下红线。佩斯科夫警告,提供远程武器将“彻底改变冲突性质”,甚至可能触发核威慑机制。普京也多次强调,此类举动将断送美俄任何缓和关系的可能。军事专家分析,俄军早已在后方部署反导系统与电子战网络,即便“战斧”入乌,实战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自身也面临战略取舍。一方面,要维持对乌支持以彰显领导力;另一方面,又不愿因武器升级引发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战斧”导弹单价高昂,库存有限,且依赖美国提供导航与目标数据,无法真正“移交”给乌克兰独立使用。 此外,特朗普的外交思路更倾向于“快速收场”。他追求的是在不扩大战争的前提下促成停火,而非继续加码军援。在他看来,提供远程武器只会让战争拖得更久,最终损害美国利益。 因此,泽连斯基的呼吁,更像是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一次“姿态展示”——既向国内民众表明政府仍在争取外援,也向西方施压,提醒他们乌克兰的安全仍悬而未决。 有分析认为,乌克兰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某一款“大杀器”,而是一个可持续的安全保障机制。依赖单一国家的武器输送,终究难以长久。欧洲若想真正承担起东翼防务责任,就必须加快军工产能建设,形成独立支援能力。 一位军事博主写道:“战争教会我们一件事:没有自主防御能力的国家,永远只能在别人的决策中求生存。” 泽连斯基的这声呼吁,既是求援,也是警钟。当大国博弈与国内政治交织,小国的命运往往如风中之烛。远程导弹能否到来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乌克兰的未来,依然掌握在别人手中。 你怎么看?远程武器是威慑,还是火上浇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俄乌局势 战斧导弹 国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