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我们对杨瀚森的期待越来越低了 当杨瀚森登陆NBA时,外界给他的标签是“中

开拓者精神 2025-11-05 10:31:41

慢慢的,我们对杨瀚森的期待越来越低了 当杨瀚森登陆NBA时,外界给他的标签是“中国男篮内线十年一遇的苗子”。 那时我们期待他能在开拓者的内线轮换中抢占一席之地,能在NBA级别的对抗里保留自己的策应天赋,甚至能接过易建联的大旗,撑起中国男篮的禁区。 可短短半年过去,这份期待却在适应期的借口里悄悄缩水。   从“能否站稳轮换”到“不胡闹就好”,从“控制体脂增肌”到“增重就有进步”,慢慢的,我们对杨瀚森的期待,好像越来越低了。 还记得杨瀚森出发去美国前,青岛俱乐部为他匹配的塞尔维亚教练团队,曾专门打磨他的策应传球意识,青年队时期的他就以能传能防的空间型中锋著称。 试训期间他特意刷低体脂,灵活的脚步和精准的背身传球让开拓者管理层眼前一亮,那时没人会说“他还小,慢慢来”,大家讨论的是“他的传球能适配NBA的快节奏吗”、“如何改进下肢力量应对内线对抗”。 可当他真正穿上开拓者球衣,评价标准却开始松动。   最先降低的是自律期待。 杨毅在节目里说“他一个月到手小几十万美刀,有大量时间,不胡闹就很不错”,这话听着是体谅,实则是悄悄放低了底线。 在国内时,他的生活是球馆到酒店两点一线,晚上要查房收手机,可到了美国,走训制下每天只练2小时,没人管作息、没人控饮食。 这不是自由,而是职业球员的自律考验。 NBA里20岁的新星多了去了,东契奇、塔图姆在这个年纪早已扛起球队,他们同样有钱有时间,却没让人用“不胡闹”来评价。 把基本自律当成优点,本质上就是对杨瀚森的期待降了级。   接着降低的是竞技期待。 赛季开始前,杨瀚森增重8公斤,可体测数据显示,这8公斤里至少6公斤是脂肪。 弹跳高度降了5厘米,移动速度慢了0.3秒,原本靠灵活性在禁区游走的他,如今在篮板争夺里常被对手顶开。 有人说“这是教练组的安排,重塑身体需要时间”,可别忘了,他的定位不是站桩中锋,而是能跑能传的现代内线。 现在的他,既没练出足以对抗NBA内线的肌肉,又丢了自己最核心的灵活性,可外界却很少追问“为什么增重会变成增脂”,反而用“慢慢适应”来搪塞。 好像只要体重涨了,就算有进步,至于竞技状态的下滑,都能归为适应期的正常现象。   最让人唏嘘的是球队定位的期待妥协。 比卢普斯出事后,杨瀚森在开拓者的戏份明显减少,甚至被下放至发展联盟。 后来官方宣布召回,却只说是为了训练和通知,连一场垃圾时间的出场机会都没给。 可即便如此,不少声音还是在说“至少球队没放弃他”、“召回就是好信号”。 要知道,当初他被选中时,大家期待的是能在常规赛获得稳定轮换时间,现在却要为能留在NBA大名单而庆幸。 这份期待的落差,潜意识里是我们对他越来越低的期待。   其实没人反对给年轻球员适应期,但适应期不该是低期待期。 杨瀚森有易肥体质,就该更严格地管控饮食。 美国训练强度低,就该主动加练弥补。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就该花时间突破壁垒。 这些本是职业球员该做的,可现在却都被“慢慢来”的声音掩盖了。   我们总说“中国球员在NBA不容易”,可这份不容易,不该成为降低期待的理由,反而该是他更努力的动力。 如果哪一天,我们对杨瀚森的评价不再是“不胡闹就好”、“适应就好”,而是“他今天防住了对方中锋”、“他的传球串联了球队”,那才是真正对他负责。 毕竟,中国男篮需要的不是一个在美国安全存在的球员,而是一个能在赛场上拼杀的内线支柱。 别让低期待,慢慢磨掉了他本该有的潜力。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开拓者精神

开拓者精神

更新开拓者球队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