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斯塔默表示,已经与特朗普电话沟通过,一致认为中国不能够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以迫使俄罗斯做出结束战争的举动。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关键还是谁有钱,俄罗斯的财政支柱基本靠能源,尤其是石油出口,战场上的武器、补给、运输,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所以石油收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方早就盯上了这条命脉,今年10月,他们又出台了新一轮制裁,把限制范围扩大到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这是以前没有碰过的领域。 美国更是公布了一份针对性极强的制裁名单,其中包括俄罗斯最大的两家能源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在俄罗斯原油出口中,几乎撑起了一半的出口量。 同时,西方还设定每桶47.6美元的价格上限,认为这样可以让俄罗斯获利受限,逼迫其削减战争投入。 英国首相甚至公开表示,现行制裁已经削弱了俄罗斯的军事能力,乌克兰前线的战事因此出现变化,西方内部一度认为这套打法将会见效。 但现实并没有按他们的设想发展,制裁虽然全面铺开,但俄罗斯迅速调整出口方向,把更多石油卖向东方市场,中国作为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吸收了大量俄油进口份额。 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出口石油中有45%流向了中国市场,正是这些订单,让俄罗斯在制裁下保持了经济稳定。 2024年,俄罗斯的油气收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这些钱直接用于支撑战争,包括军工投入和士兵待遇,虽然油气收入占总财政比例降低不少,但依旧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更尴尬的是,每次制裁增强,国际油价都会波动,10月制裁推出后,油价一天上涨超过5%。 欧洲本身就受能源价格影响严重,通胀持续高位,经济压力不断增加,这样拖长战事,对欧洲内部消费和产业恢复造成很大冲击。 在这种状态下,西方越来越焦虑,他们发现单靠制裁俄罗斯本身效果有限,于是把目光转向俄罗斯的主要买家,中国自然成为重点对象。 近期,英国首相斯塔默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后,提出要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协调行动体系,试图扩大对俄能源出口的阻断范围,他甚至呼吁特朗普直接和中国沟通,要求减少采购俄油。 这一举动,暴露出欧洲在制裁问题上的焦虑,俄罗斯丧失欧美市场后财政更加脆弱,今年预算赤字预计达3.7万亿卢布。 如果再缺失中国市场,俄罗斯短期内难以找到同体量的替代买家,军费开支将出现巨大缺口,同时,中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此前印度稍微下调采购俄油,就已经让俄罗斯财政承压,这更加凸显大型买家的影响力,如果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的外贸系统会受到直接打击。 但是,中国在能源进口问题上有自己的原则:从谁那里购买资源,是国家自主权范围内的决策,不能由其他国家干预,西方施压被看作是一种不公平做法,缺乏对别国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尊重。 欧洲在这一问题上态度矛盾,一方面希望摆脱美国影响,实现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又在重大决策上依赖美国支持,同时为了维持同中国的贸易合作,又不敢做得太绝,只能在话语上强调立场。 美国习惯以自身规则作为标准,将其定义为唯一合法的市场体系,并试图通过限制他国行为达成目标,但这样做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激化矛盾,破坏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