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一生有11个情妇,90岁那年,他回首往事时,却咬牙切齿地说:“我此生最喜

悠然话史 2025-11-05 17:09:00

张学良的一生有11个情妇,90岁那年,他回首往事时,却咬牙切齿地说:“我此生最喜欢的女人是唐怡莹,但这女人混蛋透了!” 1956 年香港画展现场,唐怡莹穿着素雅旗袍,握着画笔接受记者采访。   有人突然追问:“唐女士,您是否还记得当年的张学良少帅?”她蘸墨的手顿了顿,目光掠过画作,淡淡开口:“那是年轻时的一段过往,不值一提。” 记者还想追问,她已转开话题,继续讲解画中意境 —— 那些炽热与纠葛,早被她藏进了岁月。   唐怡莹出生在满清他他拉氏家族,姑姑是光绪帝的珍妃与瑾妃,自幼被接入宫中。   宫里规矩森严,她却天生反骨,不喜欢女红刺绣,偏爱读史书、练书法,还敢顶撞嬷嬷。   瑾妃想把她培养成端庄淑女,选入后宫,她却当着瑾妃的面说 “我才不要困在宫里”。   后来因 “性情浮躁”,她果然失去皇后候选资格,瑾妃气得骂她 “扶不起的阿斗”。   1918 年,17 岁的唐怡莹嫁给溥杰,这场婚事是家族安排,两人毫无感情基础。   溥杰性格温和,痴迷戏曲,常与戏子往来,对她冷淡疏离,甚至常年不回家。   唐怡莹独守空房,却没自怨自艾,反而开始结交文人雅士,出入各种社交场合。   她跟着名师学画,研究诗词,很快在北平文艺圈崭露头角,成了有名的 “才女名媛”。   1926 年北京饭店舞会,唐怡莹第一次见到张学良,彼时他已是叱咤东北的少帅。   她观察到张学良身边多是温顺女子,知道寻常示好无法引起他注意,便打定主意主动出击。   舞会当晚,她故意在他面前与文人谈论文学,又在他经过时 “恰巧” 掉落团扇。   张学良捡起团扇,看到扇面上是她亲笔题的诗,字迹洒脱,与其他女子的娟秀截然不同。   第二天邀请张学良到家中,唐怡莹拿出的剪报本,其实准备了整整三个月。   她派人搜集所有关于张学良的新闻,熬夜整理批注,甚至专门打听他的喜好。   张学良看到剪报本时的惊喜,早在她预料之中 —— 男人,尤其是英雄式的男人,最吃 “崇拜” 这一套。   她陪他聊时局时说的那些见解,也是提前查遍资料,请教过资深政客的结果。   与张学良交往期间,唐怡莹偶尔会给溥杰寄信,内容多是询问家中琐事,语气平淡。   溥杰收到信从不回复,有人劝唐怡莹 “好歹是夫妻,别这么生分”,她却冷笑 “夫妻?不过是名分罢了”。   后来张学良找到溥杰坦白关系,溥杰的冷淡回应,并非不在乎,而是早已习惯她的 “不专情”。   在此之前,唐怡莹确实与几位权贵有过往来,对她而言,这不过是排遣寂寞的方式。   1928 年,唐怡莹与张学良的关系逐渐冷淡,她主动疏远,转身与上海花花公子卢小嘉交往。   卢小嘉是皖系军阀卢永祥的儿子,出手阔绰,能满足她对物质的追求。   两人合伙盗运醇亲王府财宝时,唐怡莹其实有自己的考量 —— 她知道王朝已覆灭,必须为自己留后路。   那些财宝,一部分被她换成钱,一部分则用来资助身边有才华却贫困的文人。   抗战爆发后,溥杰选择与日本人合作,担任伪满洲国官员,唐怡莹得知后立刻登报决裂。   报社劝她 “考虑后果,别得罪日本人”,她却坚持要加上 “华夏孤魂,不做汉奸家属” 这句话。   有人说她是为了博名声,她却不在乎,只是把家里所有与溥杰相关的东西都烧了。   那段时间,她闭门不出,潜心作画,画的多是山水,笔触间却透着一股家国情怀。   1949 年后,唐怡莹辗转到了香港,彻底告别过去的社交生活,专注于绘画与教学。   她在香港大学开设国画课程,学生中有不少后来成了香港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她举办的个人画展,每次都能引起轰动,画作被许多收藏家争相购买。   闲暇时,她会去海边散步,看着海浪拍打礁石,想起年轻时的种种,眼神平静无波。   1990 年,唐怡莹在香港去世,享年 89 岁,临终前身边只有几个学生和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画。   她的遗嘱里,没有提及任何过往的情感纠葛,只要求将所有画作捐赠给香港艺术博物馆。   而此时台湾的张学良,在采访中提及她时,仍带着矛盾的评价 —— 喜欢与痛恨交织。   两人终其一生,再也没有见过面,那段始于算计、终于疏离的感情,成了彼此生命中一段特殊的注脚。   如今,唐怡莹的画作仍在博物馆展出,笔触间藏着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有人从画中读出她的洒脱,有人读出她的挣扎,却少有人知道,画的主人曾有过那样炽热的过往。   张学良的故事则常被人提及,只是提及唐怡莹时,多是作为他情感中的一段 “插曲”。   他们的人生,如同两条交叉过的线,短暂相遇后便各自延伸,最终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主要信源:长春晚报——第一位夫人:风流女画家唐怡莹出身名门   名人网——溥杰太太唐怡莹 风流少帅张学良也搞不定的女人

0 阅读:0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