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5日,中国对美关税政策作出明确调整:未来一

重楼读世界 2025-11-06 12:09:29

中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5日,中国对美关税政策作出明确调整: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对美国部分商品24%的加征税率,仅保留10%的适用范围。   此次暂停的24%关税精准覆盖消费电子、新能源、纺织服装、医疗设备等核心品类,这些领域的产业互补性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往来。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2893.6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高达39.6%。   而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额达74.3亿美元,占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近半份额。   美国对中国储能电池进口占比高达80%,直接关系其新能源产业布局。   中国则通过进口美国农产品,保障国内市场供给的多元化。   2025年初,美国曾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随后特朗普更在社交平台威胁将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双方在农产品、机电产品等领域的关税拉锯,导致5月中美双边贸易额跌至396.27亿美元的低点。 美国中西部农场主库存堆积,中国相关进口企业成本激增。   直至5月日内瓦会谈,双方达成取消91%加征关税、暂停24%对等关税90天的初步共识,为贸易摩擦按下“暂停键”。   此后伦敦、斯德哥尔摩、马德里多轮磋商持续推进,10月吉隆坡第五轮经贸谈判取得关键突破。   加之美国8月通胀率升至2.9%的近八个月高点,高关税转嫁成本加剧国内物价压力,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此次政策的延续。   当前中美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以上,两国关税政策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美国当前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已处于1933年以来的高位。   若中方恢复24%加征关税,高盛测算显示美国物价短期将上涨1.8%。   每户家庭年均多支出2400美元,这对于核心通胀率已稳定在3.1%的美国经济而言,无疑是巨大压力。   而对欧盟、东盟等第三方经济体来说,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意味着供应链中断风险降低。   东盟作为连续四年稳居发展中地区FDI接收量首位的经济体,其供应链与中美产业深度交织。   中美关税稳定将为其半导体、电动汽车等优势产业提供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此前两次关税暂停后,全球跨境物流订单量显著回升,这些市场反应印证了中美经贸稳定对全球经济的“压舱石”作用。   10%加征关税的保留,彰显了中方在开放与保护之间的精准平衡。   在消费电子领域,10%的税率既避免了国内产业面临过度竞争,又通过适度开放倒逼企业加速技术升级。   这种“留有余地”的政策设计,背后是中国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1.9%,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   机器人出口增速更是高达61.5%,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让中方在关税博弈中拥有了更多底气。   政策公布后,市场的即时反应直观展现了其影响力。   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关税缓和将直接降低采购成本,预计四季度订单量可提升15%以上。   这些积极反馈的背后,是企业对政策稳定性的期待,更是对中美经贸关系回归理性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调整与中国近期的出口管制新规形成互补。   11月8日起,中国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锂电池等12类物项实施出口许可,既保障了战略资源安全,也让关税政策更具协同效应。   中美经贸博弈的深层逻辑,是全球产业链分工与贸易规则主导权的较量。   美国在2025年推动“贸易多元化”战略。   试图通过与东南亚国家达成优惠关税安排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关键资源的制约让这一战略难以快速落地。   中国控制着全球稀土开采的70%、加工的90%,同时占全球工业级金刚石产量90%以上,这些核心材料是美国国防和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   美国国内的经济与政治语境,也为此次关税政策调整提供了注解。   中期选举临近,美国出口自4月以来持续下滑,洛杉矶港口出口量下降超过17%。   波特兰港降幅更是高达51%,农业贸易逆差创下286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特朗普政府需要在农业州选票与对华强硬立场之间寻求平衡,而中国选择在这一节点宣布延续暂停24%关税。   既回应了美方在农产品出口等领域的关切,也为后续谈判预留了空间。   双方在芬太尼禁毒合作、出口管制等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都将在未来一年的“缓冲期”内持续磨合。   中国此次延续暂停24%关税的决策,不是单方面的让步,而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全球利益的理性选择。   信息: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2025-11-05 12:52·中国新闻网

0 阅读:18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