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高志凯:自费十年奔走海外,为中国防务声音“在场发声”
据媒体报道,中国学者高志凯近期公开披露,过去多年他始终自费参与海外公开论坛与节目录制,在国际安全领域主动发声,力求清晰传递中国立场。他在直播中提及,参会产生的机票、酒店等费用均由个人承担,这对个人而言是不小的开支,但他认为“我们的声音必须有人在场说清楚”。
2014至2024这十年间,亚洲防务会议几乎每年在新加坡举办,公开议程中不少围绕海上秩序展开。对比来看,许多国外嘉宾由所属机构统一承担费用、配备完善后勤支持,而“阵地就在那里,谁到场,谁才有机会把话说出口”。
从议题背景看,中国海军自2013年起已实现常态化远海训练,编队出访活动频繁,但相关场外讨论常被外媒主导,细节易被歪曲。高志凯认为,只要有人在现场把事件的时间、地点、具体行动讲明白,就能扭转舆论节奏,避免误读扩散。
在出镜交流层面,他多次在公开频道与外方嘉宾交锋,话题涵盖军演安排、装备情况等防务硬议题。不同于国外智库嘉宾——背后有团队支撑,负责撰写稿件、制作图表、准备问答素材,他更像是“单兵作战”,虽面临更大压力,却始终坚持守住关键信息的传递底线。
经费问题是绕不开的现实。高志凯透露,参会差旅费用全靠自筹,这一困境并非个例,国内不少学者出国参会时也会遇到类似情况。而国外相关领域的赞助机制成熟、流程标准化,如何建立更稳定的发声路径,成为持续传递真相的关键。为覆盖出行开销,他甚至尝试过直播带货;反观许多海外评论员,多属于机构编制,享有固定薪酬与标准化差旅补贴,二者路径不同、难度各异,但核心目标一致——把事实讲到位。
海外发声的挑战远不止经费。现场氛围时常不友好,军演时间线、装备技术指标等问题常被反复追问,他的应对方式是“用事实说话”:将公开数据按年份、型号、行动细节拆解说明,让讨论回归事实本身。此外,平台流程也会影响表达效果,现场计时、内容剪辑、提问顺序等环节,都可能削弱观点的完整性。相较于国外主办方熟练的控场能力,参会者更需提前准备备选答案,才能确保核心信息不遗漏。
多年来,高志凯并未依赖热搜博取关注,而是靠日常积累逐步建立可信度:一场场上台发言,始终摆出可核对的信息,慢慢让国际受众认可其表述的真实性。他始终认为,谈论防务这类“硬话题”,最忌空话套话,只要把年份、地点、参与方、行动结果等关键信息梳理清晰,听众自然能形成客观判断。
这种长期自费奔走的坚持,值得尊重;但更重要的是推动形成一套可持续的支持体系——将发声渠道、资料储备、行程保障等环节整合为闭环,让中国的防务声音能更稳定、更有力地传递出去。
高志凯的实践印证了:国际发声从非易事,但绝不能缺席。只要有人在一线紧盯细节、澄清误区,外界对中国的误读就能减少一分。正如他所秉持的理念:“把事实摆平,就是真正的面子;把舆论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中国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