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杨尚奎遗孀水静要去美国,李先念得知后,立马下令:“查查领事馆发证的人是谁。”此前,李先念是水静的老战友了,现在形势不同以往,他担心这位老战友去了美国回不来。 要论起李先念和水静一家的交情,得从几十年前的革命岁月说起。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李先念和杨尚奎就一起跟着红军打游击,后来长征路上,两人一个管军事,一个抓群众工作,配合得格外默契。 水静嫁给杨尚奎后,跟着队伍走南闯北,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她亲手缝过棉衣送给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战士,还曾冒着炮火为前线传递情报。那时候李先念总说:“尚奎兄有位好贤内助,咱们这些扛枪的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建国后杨尚奎主政地方,李先念在中央管财经,两家往来从未断过,李先念一直把水静当作自家姐妹看待。 1986年杨尚奎同志逝世后,李先念更是时常关心水静的生活,知道她独自生活不易,逢年过节总会让人送去些生活用品。 可1988年这时候,情况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十年,但出境审批依旧管得很严,尤其是像水静这样的老干部家属,按规定必须经过层层政审和上级部门核准才能出境。 福建省当年5月刚下放过一批出入境审批权限,但也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干部家属出境必须严格把关,绝不能随意放行。 更让李先念揪心的是当时的大形势。那几年确实有少数老干部亲属出国后就没回来,有的是因为不适应国外生活想回却受阻,有的则是被外界诱惑断了联系。 水静当时已经年过六旬,身体不算太好,李先念最担心的就是她这一去,万一在国外遇到难处,或者因为手续问题回不来,自己没法对九泉之下的老战友杨尚奎交代。 而且他清楚,领事馆核发签证前本该先核实国内的审批文件,现在没经过充分核查就发证,万一出了差错,不仅是对老干部家属的不负责任,更是违反了当时的出境管理规定。 秘书很快带着初步调查结果回来,说领事馆是收到了水静提交的亲属邀请函和个人申请后办的证,经办人是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职员,可能对老干部家属出境的特殊规定不太熟悉,没来得及向上级报备就给批了。 李先念听完眉头皱得更紧,他让秘书立刻联系外事部门,一方面要求详细核查水静的出境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尤其是政审手续有没有遗漏;另一方面也叮嘱不要为难那位年轻经办人,重点是把流程补全,同时必须确保水静的出境手续能保证她随时可以回国。 其实水静申请赴美,是因为她的一个外甥女早年去美国读书后定居在了那里,这几年一直写信邀请她过去探亲,说想好好尽尽孝心。 水静起初也犹豫过,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怕给组织添麻烦,可架不住外甥女反复恳求,才试着提交了申请。没想到手续办得比预想中快,还没等她跟熟悉的老同志们打招呼,签证就下来了。 李先念后来特意让人把水静接到家里,没有批评她,只是拉着她的手说:“妹子,不是我拦着你探亲,是现在这情况复杂,你得把后路留好。” 他让人帮水静补充了完备的回国证明材料,还特意跟驻美使馆打了招呼,嘱咐他们要是水静在那边遇到任何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临走时,李先念又让秘书给她备了些常用药,反复叮嘱:“到了那边要是住不惯,或者想回来,随时打电报,我让人给你安排回来的手续。” 后来水静在美国待了三个多月就回来了,回来后第一时间去看望李先念,说多亏了他提前安排,在那边不管是看病还是联系国内都很方便,一点没受委屈。 而那次核查也让领事馆加强了老干部家属出境的审批管理,后来再办理类似手续时,都会先和相关部门核实清楚,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疏漏。 李先念常跟身边人说:“咱们这些老战友,风风雨雨一辈子,现在虽然形势变了,但互相照应的情分不能变,得让他们安安稳稳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