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如果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菲律宾

物规硬核 2025-11-06 16:57:30

金灿荣教授:如果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菲律宾,这几个国家应该会以不同的方式介入。   英国的介入则带有“全球英国”的战略印记与帝国余晖,皇家海军在亚太地区的航行展示着不忘昔日荣光的外交姿态,但伦敦政经学院的专家指出:“英国社会对‘为台湾而战’缺乏共识,其角色更可能是有限度的军事存在与外交声援,”   澳大利亚的困境折射出中等强国的普遍处境,在经济依赖与安全焦虑间寻求平衡。   尽管前总理基廷曾直言“不应自动追随美国”,但现实是,达尔文港等军事设施很可能成为美军前沿部署的支点,使其难以置身事外。   加拿大和以色列的选择预计将更为审慎,加方可能在情报等领域提供支持,却会谨慎避免直接军事介入,以色列则在技术合作与战略中立间寻找平衡,这个深谙生存之道的国家历来警惕“过度选边”的风险。   菲律宾的转向最具戏剧性,从杜特尔特时期的“疏美”到小马科斯的“靠美”,苏比克湾可能再次成为美军战略支点,但菲国内清醒声音始终存在:马尼拉最需要警惕的是成为大国博弈的代理人,而非盲目冲锋在前。   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的潜在行动,我们会发现三个常被舆论忽视的关键维度:   经济相互依存仍是最有效的制动器,中日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澳大利亚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三分之一以上,当危机来临,这些经济纽带的韧性将成为遏制冲突升级的重要力量。   国内政治生态是最大的变数,加拿大魁北克集团对海外军事行动历来敏感,澳大利亚工党内部存在强大的务实声音,这些国内政治因素都可能改变最终的介入程度。   历史经验正在被重新解读,日本学界开始深入讨论“甲午战争教训”,外部力量过度介入地区争端反而会激化矛盾,这种历史反思正在悄然影响各国的政策选择。   在分析各国可能反应时,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亲中/亲美”二分法,每个国家都在精细计算自身的得失:日本考量西南岛屿安全,澳大利亚盘算地区影响力,以色列权衡技术保护与市场准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国家普遍不愿明确选边,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多次强调:“亚洲国家希望保持与所有大国的建设性关系,”这种“不选边”立场本身,即是对二元对抗逻辑的无声否定。   台海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牵动着历史情感、国家主权、地缘竞争和国际法理多个维度,面对可能的多国介入,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分层的应对框架。   首要的是区分“象征性介入”与“实质性介入”,加拿大派遣一艘军舰通过海峡,与日本开放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性质截然不同,我们的反应应该分级、精准,避免将潜在的中间力量推向对立面。   经济相互依存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不宜过度高估,历史经验表明,当安全焦虑压倒经济理性时,贸易关系并不总能阻止冲突发生,我们需要构建更立体的威慑体系,综合运用经济、外交、法律等多重手段。   特别需要重视“中间地带”国家的立场取向,印度、越南、印尼等国的态度可能成为决定冲突规模的关键变量,这些国家既不希望看到单极霸权,也不愿生活在强权阴影下,这种微妙的平衡恰恰为创造性外交提供了空间。   最具建设性的视角,或许是重新定义何谓“胜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真正的胜利不是迫使更多国家选边站队,而是构建让大多数国家主动拒绝选边的国际环境。   这要求我们超越传统安全观,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打造难以割裂的共同利益。   最后,我们应当对理性与智慧保持信心,二战后的长期和平之所以得以维持,不是因为人类消除了分歧,而是建立了管控分歧的有效机制。   当下,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制度创新,既坚定维护原则底线,又为外交解决预留充足空间。   台海棋局没有注定走向冲突的宿命,在大国博弈的喧嚣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既捍卫核心利益,又展现足够智慧,让和平发展成为所有相关方的共同愿景与最优选择。

0 阅读:1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