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大伙儿心里都有数了,炸北溪的元凶到底是谁。 2022年9月26日,波罗的海海底闷响三下,北溪一号和二号各被啃出大洞,海面翻泡,丹麦军舰第一时间拍照,照片里气泡圈足有八百米宽。 这两条管子一年能送一千一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够德国一半家庭过冬,也撑得住荷兰比利时不少化工炉。炸了以后,欧洲现货气价一天飙涨百分之二百,老百姓还没反应过来,电费先翻了两番。 丹麦瑞典拉起调查组,半年过去只肯说不是地震,别的都不讲,连水下机器人拍到的残片都不给看,只发一张模糊图,写着继续分析。 2023年2月,美国调查记者赫什发文,说挪威海军帮美国潜水员在演习掩护下装了八包C4,引爆后挪威巡逻舰才悠哉悠哉离开现场。文章一出,白宫发言人回一句完全虚构,挪威国防部干脆不接电话。 赫什本人履历摆在那儿,1960年代揭发美莱村屠杀拿普利策,后来一直盯CIA,他说有消息人士,还给出潜水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可信度在圈子里算高。 德国那边跟进调查,2023年6月找到一艘租来的帆船,船上有六个人,护照分别是波兰乌克兰混编,船上检测出炸药痕迹。德国总检察长说证据不足,先不起诉,船扣在码头晒太阳。 波兰检察官出来补一句,这艘船2022年9月确实从波兰港口出发,但航行轨迹被人为关掉,到底谁关的,还在查。 欧盟委员会能源专员后来开记者会,说管道修复需要至少十个月,费用可能高达十七亿欧元,问俄罗斯要不要一起出钱,俄方回一句先找出肇事者再说。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把水下爆炸残片照片带到安理会,指着断面说明显是定向爆破,要求成立国际独立调查团,美国英国投票反对,理由是程序不合适。 德国老百姓冬天开始劈柴,超市木柴捆标价9.9欧,比去年贵三倍。柏林一位退休老师告诉我,她晚上八点以后才开暖气,省着用气,省下来的钱也不够交涨价后的账单。 波兰网友在论坛算了一笔账,炸管子让欧洲多花上千亿欧元买美国液化天然气,美国公司一艘船赚四千万,一冬天跑二十趟,等于白捡一条航母。 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2022年最后四个月,美国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同比增加百分之七十,单价也比往年贵出一大截。 挪威也没吃亏,管道炸后一周,挪威气田产能直接拉满,日出口量创纪录,气价高得离谱,政府税收多收了三百亿挪威克朗。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后来宣布永久关闭路德维希港部分装置,理由是用不起高价气,几千工人提前退休。 赫什第二篇报道又放细节,说行动代号叫Operation Garden Plot,策划地点在佛罗里达海军基地,计划书用加密邮件发给驻德美军,邮件服务器设在斯图加特。 德国《时代周报》找通信专家验证,服务器地址确实指向美军欧洲司令部,但德国宪法保卫局说无权查看北约盟友服务器。 2024年3月,瑞典突然宣布停止调查,理由是缺乏管辖权,把卷宗封箱三十年。丹麦紧跟着说继续查,但经费砍一半,调查组只剩三个人。 德国联邦议院成立质询委员会,绿党籍主席说会邀请美国驻德大使,结果大使行程排不开,最后派了个二等秘书,答了二十分钟就结束。 一位在德国议会工作的朋友私下说,委员会拿到的材料被涂黑七成,连爆炸深度都删了,议员们只能猜。 德国极右翼政党趁机发海报,画着一条冻僵的龙,旁边写欧洲人用自己的钱给华盛顿取暖,支持率一下子涨了五个点。 德国总理在2024年5月公开承认,失去俄罗斯管道气是德国工业外迁的重要原因,但闭口不提谁炸的。 美国国务卿同年7月访问柏林,被记者追问北溪事件,他笑一笑说,我们从不讨论行动细节,然后转身去参观新开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挪威首相在国会答辩,被问到是否参与炸管道,回答简短,挪威是可靠能源伙伴,其他无可奉告。 一位在基尔船厂工作的工程师告诉我,修管子其实不难,难的是没人敢签字开工,保险公司说风险太高,保费贵到离谱。 欧洲议会2024年10月通过决议,呼吁各成员国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保护,决议文本里没出现北溪二字,只写着某些重要管道。 赫什在访谈里补刀,说行动完成后,美方内部庆功酒会上有人开玩笑,这下欧洲终于断奶了,全场哄笑。 德国普通家庭现在每月要多付一百五十欧能源附加费,政府说这是过渡成本,一过渡就过了两个冬天。 柏林街头有人贴小纸条,写着谁炸了管子谁就该赔,纸条第二天就被撕掉。 一位瑞典退休外交官在报纸投书,说真相十年后会解密,但那时欧洲工业可能已经搬空,年轻人早去美国加拿大找工作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管子还躺在海底,像两条被掐断的输血管,欧洲一边买美国船运气,一边琢磨风能太阳能,进度条走得磕磕绊绊。 至于到底是谁按下起爆按钮,官方文件里找不到,民间版本越来越多,有人说是特工,有人说是雇佣兵,也有人说是意外。 唯一确定的是,自那天以后,欧洲冬天的风更刺骨,账单更长,而远在彼岸的液化天然气码头灯火通明,船一艘接一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