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引发了广泛关注。信中反映,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村民们正忙着排涝、抗洪,然而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的宣传内容。这一场景让人深感“死板”与“脱节”,引发了人民日报的严厉批评。 这封来信直指:在灾情紧急、群众关注抗洪排涝的关键时刻,依然机械地重复播放“禁烧秸秆”的宣传,未能结合实际情况,难以真正服务于群众的需求。如此死板的宣传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让群众觉得“事与愿违”,失去信任。 人民日报的怒批,反映出对基层宣传工作的一种关切: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宣传内容和方式应更贴近实际、更富人情味。简单机械的“循环播放”,忽视了群众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可能让群众觉得“被忽视”,从而降低了他们的配合度。 此次事件也折射出一个普遍问题:在应急管理和群众服务中,宣传方式的“人性化”和“多样化”尤为重要。单一的、死板的宣传,不仅不能有效传达信息,反而可能引发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如何在紧急时刻,既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又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网友们也纷纷评论:如此“死板”的宣传方式,怎能让群众“心服口服”?在关键时刻,是否应采用更贴近实际、更富有温度的宣传策略?比如结合现场管理、实地讲解,或利用更生动、互动的方式,让群众既了解政策,又感受到关怀。 此外,也有人提出:应充分考虑天气、时间、地点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宣传手段。比如在排涝现场,利用现场人员进行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或设置咨询台,这样的方式可能更为直观和有效。 这次事件还引发了对基层宣传工作的反思。宣传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心理需求,才能制定出更科学、更有人情味的宣传策略。 从长远来看,提升基层宣传的“智慧化”和“人性化”,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经验。例如,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贴近实际的内容;同时,结合现场互动,让群众在“听得懂、记得住、愿意配合”上下功夫。 总之,此次人民日报的批评,是对基层宣传工作的一次提醒:在应急时刻,不能仅靠死板的“机械循环”,更应以群众为中心,用心用情,用更灵活、更贴心的方式传递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守护家园。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宣传工作中,能听到更多贴近民心、温暖人心的声音,让“宣传”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而非冷冰冰的“机械喇叭”。农民秸秆禁烧 农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