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滚出蒙古!”为何外蒙古对中国人充满敌意,99%蒙古人反华剩下1%特别反华。 这股普遍的负面情绪,根子埋得很深,深到苏联时代,可以说,蒙古人对南边邻居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被精心“塑造”过的。 最釜底抽薪的一招,就是废掉文字,20世纪40年代,流传了数百年的回鹘式蒙古文被停用,换上了苏联人带来的西里尔字母。 这道人为制造的鸿沟,让现代蒙古人读不懂祖宗的石碑,也看不懂内蒙古同胞的书信,文化记忆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教科书里的故事,更是被彻底改写,从30年代开始,清朝的管辖被定义为“侵略压迫”。 吊诡的是,那位建立了元朝、统治了中原的成吉思汗,却被包装成了反抗中国压迫的“民族英雄”。 这种扭曲的叙事,通过教育系统,灌输给了整整几代人,当时手握权力的精英,又大多有苏联留学或联姻的背景,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这套历史观奉为了官方正统。 如果说,被改写的历史在精神上划清了界限,那么现实中的经济捆绑,则每天都在上演着另一出拧巴的戏码。 人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中国制造,但这种依赖,并没有换来好感,反而催生了更强烈的焦虑和怨恨,他们一边抱怨着中国矿企“掠夺资源”、污染草原,一边又享受着中国商品带来的便利。 这种矛盾的心态背后,是苏联解体后本国经济的挣扎,与隔壁中国经济腾飞形成的刺眼对比,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 这种社会情绪,成了政客们最好用的选票密码。选举时,炒作“中国病毒”或是影射“中国威胁”,总能轻易点燃民众的神经。他们甚至不惜叫停中资项目,哪怕代价是地方财政吃紧。 为了“解绑”,蒙古也想尽了办法。外交上推行“第三邻国”政策,拉拢美日韩印;基建上曾异想天开要修一条绕开中国的铁路。但现实引力太大,这些尝试最终都效果有限。 当这种长期的压抑和不满找不到出口时,就会以更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起初可能只是对中国游客的冷漠,或是生意场上的处处提防。但当经济不景气,失业青年感到无望时,愤怒就找到了催化剂。 “白色纳粹十字”、“蓝色蒙古”这些极端组织,模仿着俄罗斯光头党,举起了“血统纯洁”的旗帜。 他们把矛头直指中国人,制造了一系列暴力事件。从2010年威胁与中国人交往的本国女性,到2011年袭击中国商人,再到2013年拦截游客、2015年攻击混血家庭,暴力行为一次次升级。 而一些外部事件,比如中国内蒙古的语言政策调整,更是成了点燃他们情绪的火星,让潜在的文化焦虑,变成了公开的敌意。 要走出这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困局,钥匙或许在双方手中。尽管矛盾尖锐,但希望的微光并未熄灭。中国帮助蒙古治理沙尘暴,赢得了实实在在的赞誉;蒙古计划恢复传统文字,也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自觉。 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的蒙古年轻人,回国后对中国的看法也更趋理性,历史的旧账需要时间与沟通来化解,现实的利益则需要更公平、双赢的合作来平衡。 有网友认为“所以希望中国有关部门不要为蒙古国的事操心,封阻边境口岸各过各日子互不干扰。” 还有网友认为“西方反华势力宣传在蒙古己开始奏效了,蒙古也缺睿智的政治人物。”

用户13xxx36
蒙古反华,越南反华,南朝鲜反华,原因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