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取自己的钱,凭什么向你汇报?!” 山东东营,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大厅里,一

老梦小常识 2025-11-07 13:07:41

“我要取自己的钱,凭什么向你汇报?!” 山东东营,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大厅里,一句掷地有声的质问,让原本平静的午后陡然充满火药味。站在柜台前的,是知名律师周筱赟——一个精通法律、习惯用条文和逻辑说话的人。他没想到,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取款,竟演变成一场隐私权与银行规则的正面交锋。 那天是11月3日,周律师因出差急需现金,走进银行要求取出4万元。柜员按流程操作,却在关键一步抛出那个让他瞬间警惕的问题:“请问取这笔钱的用途是什么?” 周律师怔住了。在他的认知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是银行服务的基本原则。而“资金用途”属于个人隐私,银行无权强制客户披露,除非涉及可疑交易或法律明定的反洗钱调查。他冷静回应:“这是我个人隐私,不方便透露。” 没想到,银行并未让步,反而拨通了报警电话。警察迅速赶到现场,一场普通的取款业务,骤然升级为“警情处置”。周围顾客窃窃私语,有人举起了手机。 “我是在依法取款,不是来接受审讯的!”周律师感到荒谬又愤怒。作为一名法律人,他比普通人更清楚权利的边界——银行风控不能以牺牲公民隐私为代价。事后,他将这段经历发到网络,瞬间引爆舆论。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取自己的钱,何时变得这么难?” 舆情汹涌之下,银行领导出面道歉,承认“沟通方式欠妥”。但周律师并不满意。在他看来,这不是某一位员工的态度问题,而是系统性的权利越界。“今天他们敢问律师,明天就敢问每一个普通人。” 这场风波,早已超越4万元取款的个案。它像一枚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每个人心中的疑问:当金融机构的权力无限扩张,谁来守护我们本就脆弱的隐私边界?取钱理由 存款来源证明

0 阅读:23
老梦小常识

老梦小常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