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苏起突然宣布了三大判断。 他把焦点落在台海风险和中美在西太的掰手腕,我的看法是,这三点都不空,背后有一堆现场变化撑着。 从海上动静往下看,2024年“福建舰”启动海试,“山东舰”成体系远海训练更密,东部战区的绕台巡航和跨区演练已成常态。同一时间,美军在西太的航母与大型舰队要长距离支撑,任务分配不只这一处,投入强度受制于轮换与维护。这些都在把天平往一边推。 再看科目升级,2022后的环台演训一路加码,到了“联合利剑-2024A”,科目从单点向成体系,海空联动更紧,封控、打击、支援一套连着一套。对比美方,增援要靠港口、机场与补给线,反应窗口受路程与天气影响,效率不可能像本地部队那么快。这就是苏起说的“对比已经倾斜”的现实基础。 陆上力量也在加压,远程打击范围在多次演训里被明确展示,信息化指挥与海空配合更顺。反过来看,美军这两年在多地分担任务,兵力与注意力被分散,西太投入难以“满档”。这里不是喊口号,是连年节奏带来的结果。 岛内装备这条线也能说明问题。台方自己披露,多项军售交付延后,M109A6停案改火箭系统,新F-16交付时间被推到更靠后年份。而对岸造舰、造机没有降速,2023到2024下水、海试连续进行。一边等待补课,一边持续加码,落差就会扩大。 关于美国态度,苏起的说法是“软抗中,不保台”。这话不必争论口味,直接看动作:近年多次公开强调不支持改变现状,提醒避免摩擦升级;对台军售有批示,但交付节奏跟不上;军方谈话里增加“控管风险”的表述。这些都在降低绑死某一方的可能性。 沟通这条路,他称是“唯一出路”。现实层面,越多管道,越能压住误判。海上通报、航行提示、执法衔接、热线机制,能把零碎冲突挡在前面;经济、人文往来恢复一些稳定交流,风险就少一些。这是降低温度的可操作办法。 时间线往后推,若演训继续体系化,海空活动更频,台海每天的安全边界就更需要靠沟通去标定。如果没有有效沟通,任何小事件都可能放大成大问题。 再把三点合在一起看:一是现场力量天平在变;二是美方帮得有限且谨慎;三是对话能把风险往下压。这是一个需要冷处理的局面,不是靠喊话能解决。 对岛内来说,先把安全和稳定拉回来,再谈其他。把信息通起来,把误判挡下去,是当前能做的事。 按苏起的判断,台海的关键在于别让节奏失控。把沟通铺好,把风险降到最低,才是稳住局面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