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虎虎聊娱乐 2025-11-07 15:59:51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一条电磁轨道能否把火箭直接甩向太空?马伟明院士的这个大胆点子,听着就让人心跳加速。它不光是技术脑洞,还直击航天发射的痛点:成本高、燃料费劲。可现实呢?专家一算账,高原的冻土和地震就把计划卡住了。这背后的故事,藏着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之路,值不值得再想想? 马伟明院士的电磁技术之路,是我们国家海军装备现代化的缩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衔的团队就扎根舰船电力领域,啃下高功率脉冲电源这块硬骨头。那时候,国外对这项技术封锁得死死的,我们只能从基础原理入手,一步步验证直线感应电机的可行性。九十年代,团队转向电机研制,车间里反复测试线圈效率,确保能量转换不打折扣。进入新世纪,这技术直接上到海军平台,2008年左右完成中型电磁加速器的地面试验,数据积累为更大规模应用铺路。 2012年,辽宁舰入列,电磁弹射系统首次实战部署。这套装置让舰载机出动效率翻倍,打破国外垄断,标志着我国电力推进技术跨入世界前列。团队据此优化设计,针对能量存储模块迭代升级。2022年,福建舰下水,电磁系统全面成熟,船上试车数据反馈回实验室,指导进一步精炼。这样的积累,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工程实践。它让电磁力从舰载扩展到陆基,激发对航天领域的兴趣。传统火箭发射,燃料占大头,成本居高不下。电磁轨道能预加速载荷,省油省钱,这逻辑搁航天人眼里,靠谱得很。 高原为什么入眼?青藏海拔高,大气稀薄,加速时阻力小,相当于给火箭多加了层天然助推。地势抬升,还能缩短爬升距离,整体效率上台阶。马伟明院士盯上这点,提出建两条千米电磁轨道,辅助卫星或小型航天器起飞。方案一出,内部讨论热烈,大家翻数据,算节油比,初步估测能把发射费压到传统方法的零头。这不光省钱,还能让更多科研项目上天,服务国家航天战略。 论证启动后,专家组直奔痛点。资金是头号关卡。轨道用特殊合金,精度要求毫米级,材料采购就上亿。能量供应更夸张,得配大型电站和巨型储能,瞬间放电峰值堪比小电网,总成本初步测超千亿。搁高原上,运输费翻倍,从内地拉设备过垭口,物流链条拉长。维护也费劲,每年巡检得进藏队,雪崩区加固护栏,账本一摊开,数字直线上升。 施工难题更扎心。青藏多冻土带,冬冻夏融,地基沉降几厘米就能毁系统。现有技术嵌入岩层都费劲,轨道长两千米,平整度稍偏就出事。地质活跃,地震带红线密布,一震轨道变形,报废风险高。极端天气添乱,零下几十度,低温冻坏线圈,效率直降。专家翻高原地图,标风险区,模拟震动数据,结论统一:短期内资金和技术双重壁垒,难推进。 这构想虽卡壳,却透着中国科技的闯劲。它根植成熟电磁技术,瞄准高原优势,直指航天成本瓶颈。论证暴露问题,正好成研究方向。当前,团队优化耐冻材料和智能监测,跨单位协作迭代设计。高原基建深化后,这些坎儿能逐个迈过,推动电磁发射落地航天,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