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这次碰到硬茬了!”山东东营,律师去银行取4万现金,被追问“资金用途”,律师

洒脱风筝 2025-11-08 12:08:45

“银行这次碰到硬茬了!”山东东营,律师去银行取4万现金,被追问“资金用途”,律师认为这侵犯自己的隐私权,拒绝告知,银行竟然报案处置! 这事一曝光,网友直接炸了锅!一边喊“律师干得漂亮”,一边吐槽“银行管得也太宽了”,更有人疑惑“取自己的钱,还得向银行报备用途?” 要知道,这位律师可不是随便忍气吞声的人,作为深耕法律领域多年的从业者,他对公民权利的边界有着清晰认知,当场就明确表示:现金取款是合法财产支配行为,资金用途属于个人隐私,银行无权强制询问。 更关键的是,现行规定早就把“取款用途告知”的边界划得明明白白。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反洗钱相关要求,个人单日提取现金5万元及以上时,银行才需登记资金用途,目的是防范洗钱、诈骗等违法活动;而4万元的取款金额,完全没达到强制登记的标准,银行的追问本质上已经超出了合规要求的范围。律师当时就拿出手机翻出相关条款和银行工作人员沟通,可对方坚持“这是内部规定”,不告知用途就不予取款,双方僵持不下后,银行竟然直接拨打了报警电话。 民警赶到现场后,一番核实调解让事情有了定论:律师取款合法合规,银行要求告知4万元用途没有法律依据,最终律师顺利取走了现金。但这事没就此结束,网友的讨论反而愈发热烈。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上次去银行取3万给父母装修,银行柜员也追问半天,我没说还被反复劝说‘转账更方便’,感觉像在审犯人”;还有人吐槽“银行有时候就是过度合规,为了免责把压力全转嫁给客户”。 银行的顾虑其实能理解,反洗钱是金融机构的法定责任,近年来电信诈骗、非法集资案件频发,银行确实需要警惕异常交易。但合规不能变成“一刀切”的刁难,更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4万元的取款金额,既没达到监管要求的登记标准,也算不上“异常交易”,银行仅凭内部规定就强制追问用途,甚至报案,显然是把“合规”做成了“越权”。 作为法律从业者,这位律师的坚持格外有意义。他没有因为怕麻烦而妥协,而是用专业知识捍卫了自己的隐私权,也给很多遇到类似情况的普通人提了个醒:合法提取自己的存款,有权拒绝银行超出法律规定的额外要求。如果银行以“不告知用途”为由拒绝取款,其实已经侵犯了储户的财产支配权,储户可以通过向监管部门投诉等方式维权。 可反过来想,银行的“过度谨慎”背后,是不是也有监管考核的压力?一旦出现风险交易,银行可能面临严厉处罚,这才导致部分网点为了万无一失,把询问范围扩大到了合规标准之外。但这种“宁可错拦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做法,不仅会让储户感到不适,还会破坏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任。 到底该如何平衡金融合规与公民权益?银行的风险防控边界在哪里?不能让合规成为侵犯隐私的借口,更不能让储户取自己的钱还要看银行脸色。这件事看似是一次小小的取款纠纷,实则暴露了部分金融机构在执行规定时的僵化问题。合规的初衷是保护公众利益,而不是给合法权益添堵。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洒脱风筝

洒脱风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