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抛弃了俄罗斯?俄专家抱怨中国在俄乌保持中立,不仅暗示普京或许会和美国结盟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1-08 23:53:18

中国已经抛弃了俄罗斯?俄专家抱怨中国在俄乌保持中立,不仅暗示普京或许会和美国结盟,还表示不能只依靠中国,那么现在看来俄罗斯是真委屈,还是打不赢急眼了?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俄罗斯面临的外部压力空前巨大。西方国家通过多轮制裁,切断了其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连接,SWIFT系统被封锁后,能源出口渠道受阻,卢布汇率一度剧烈波动。这些措施直接冲击俄罗斯经济基础,其GDP增长率在2024年虽勉强维持在3.6%,但主要靠军工订单拉动,民生消费领域却显疲态。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能源出口占比高达七成。这种经济互补本该是缓冲带,却在部分俄方舆论中被解读为“不够彻底的支持”。 中国在冲突中的立场一贯明确,坚持不站队、不拱火、不递刀的原则。这不是简单的骑墙,而是基于全球稳定的战略考量。北京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投下弃权票,强调通过政治对话化解争端,避免冲突升级为更大规模对抗。2024年,中国与巴西联合推出六点和平共识,呼吁各方停止武器输送,推动谈判机制,获得众多发展中国家响应。这种倡议虽未直接干预战场,却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第三方视角,缓解了西方主导叙事的单边压力。俄罗斯专家的抱怨,往往忽略了这些外交努力,转而聚焦于中国未提供致命性军事援助的“缺位”。 俄罗斯部分智库人士的言论,暴露了其对北京中立态度的不满。例如,一些国际关系学者公开指出,中国虽未加入西方制裁阵营,但也未像伊朗或朝鲜那样输送武器,这让前线补给线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甚至提出“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论调,暗示莫斯科需多元化外交选项。这种声音在2025年春季的莫斯科论坛上频现,反映出俄罗斯在战场僵持下的战略焦虑。毕竟,乌克兰东部战线推进缓慢,俄罗斯军队虽控制了约18%的领土,但伤亡数字已超50万,国际孤立感加剧。这些专家的表态,表面看是理性建议,实则透露出对盟友“深度捆绑”的期待。 更耐人寻味的是,个别俄方评论竟抛出普京可能与美国“重修旧好”的设想。这听起来像是一记黑色幽默。华盛顿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空前,2025年上半年,美国冻结俄资产规模已达3000亿美元以上,军援乌克兰总额超过1000亿。拜登政府后继者延续强硬路线,北约东扩步伐未停。若普京真转向华盛顿,只会面临更严苛的条件,如放弃克里米亚或接受北约监督。这种暗示,不过是俄罗斯舆论场上的试探性泄气,意在倒逼北京表态。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这类言论缺乏现实基础,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框架下,双方互信远超这种空穴来风的猜测。 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从来不是口惠而实不至。2024年以来,北京持续大量采购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幅达15%,折价收购机制让莫斯科外汇储备稳在6000亿美元以上。SWIFT断连后,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升至90%,人民币成为卢布的“锚定器”,有效规避了美元霸权的风险。这种经济援助,直接缓解了俄罗斯的支付危机,避免了类似1998年金融风暴的重演。更深层看,中国还通过双用技术出口,如微电子和卫星部件,间接支撑了俄军工链条。美国情报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出口此类产品价值超200亿美元,虽未触及致命武器红线,但已让西方阵营警铃大作,指责北京“隐形助战”。 俄罗斯的抱怨,还源于其自身经济结构的顽疾。长期以来,能源出口占其GDP比重超过40%,制造业和科技领域依赖进口,一旦制裁来袭,即刻“缺氧”。2025年俄罗斯工业产值仅增长2.1%,远低于战前水平,汽车和机械设备产量下滑30%。中国虽能消化能源过剩,却无法一夜之间帮其完成产业转型。这就需要莫斯科内部发力,推动多元化,如加大对亚洲新兴市场的渗透,或投资本土创新。但战时资源倾斜军备,民用领域投资不足,导致转型进程缓慢。俄专家将矛头指向中国,不过是转移国内不满的捷径,忽略了伙伴关系的非军事本质。 中俄协作的本质,是战略互补而非铁板一块的军事同盟。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阿斯塔纳宣言重申了这一定位,强调共同维护欧亚安全架构,反对外部干涉。北京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深化与俄远东地区的基建合作,2024年项目投资额达150亿美元,涵盖铁路和港口升级。这不仅稳固了能源通道,还为俄罗斯提供了后疫情时代的增长点。相比之下,西方对中国的“脱钩”呼声高涨,却因供应链依赖而难以为继。欧盟2025年对华贸易逆差扩大至4000亿欧元,德国汽车业因稀土短缺减产10%。这种全球格局下,中国中立不仅是自保,更是给俄罗斯留下的战略回旋空间。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