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在乌镇,给老外“种草”中国文化,为什么这么牛? 说白了,董宇辉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的表现,绝不仅仅是一个主播上了大台面。他干的,是一件很多人想干却没干成的事: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方式,把咱们老祖宗的好东西,卖了出去。 他不是在“上课”,他是在“种草”。他搞的,是一场降维打击式的文化传播。 第一,他不说教,他讲故事。 以前我们对外宣传,喜欢摆出些大词:长城、京剧、孔子。东西是好东西,但老外听了,感觉像在逛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有距离感。 董宇辉怎么做的?他念了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然后不说这诗多伟大,而是说:“这写的是送别朋友时的那种伤感,你们能体会吗?”他瞬间就把一个中国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全人类都能共情的“舍不得朋友”的情感场景。他讲“多则惑,少则得”,不说这是老子名言,而是联系到现代人手机信息爆炸的烦恼,告诉你“贪多嚼不烂”,瞬间,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就成了解决你今天焦虑的良方。 他把古董变成了潮玩,把经典变成了金句。 第二,他卖的不是货,是“感觉”。 别的电商在直播间喊破喉咙:“九块九!上车!”董宇辉和“与辉同行”在干嘛?他们在带你“云旅游”。他们的“阅山河”项目,镜头先带你领略大好河山、风土人情,让你看得心驰神往,爱上了这个地方。这时候,再顺带推荐当地的茶叶、水果,你买的还仅仅是那个商品吗?不是,你买的是对那片山水的情怀和信任。 他精准地戳破了传统文旅宣传的泡沫——风景片拍得再美,跟我有什么关系?董宇辉帮你建立了这种“关系”。他先给你种下“想去”的种子,再让你能把“那里”的一部分带回家。这商业价值,能不大吗? 第三,也是最厉害的一点,他让宣传不像宣传,像朋友推荐。 你听他那句话:“如果你们有时间,我建议去山东看看。”这哪像官方发言?这完全就是一个懂行的朋友在给你安利他私藏的好地方。这种以个人信用为背书的分享,比任何精心雕琢的宣传片都更有说服力。 他用他这个人,一个真诚、博学、有趣的年轻人,让“爱好和平、与人为善”这些宏大的词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格魅力。 小编总结一下,董宇辉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在今天,讲好中国故事,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需要符号的堆砌。它需要的,是真诚的分享,是共情的沟通,是把博大精深的文化,翻译成生活里一个个动人的瞬间。 他让我们看到,90后这代人,是真的站起来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是这么自然而然、底气十足地流露出来的。这条路,他走通了,而且走得特别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