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怪不得“台独”分子害怕了!“台独”分子吴欣岱不经意间说出来了一个真相! 11月8日,吴欣岱公开说郑丽文要把国民党“卖给大陆”。当年国民党以所谓“反共”为名限制言论,把不同声音都看作威胁,一时间大家噤若寒蝉。现在却硬要为了统战凑进故事里。而台湾人早就该明白敌人的敌人,从来不是朋友。 民进党近年来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强调历史赋予他们的“正义”角色,用“台独”理念争取支持。 这种做法把历史简化成口号和立场,把岛内社会分割成敌对两方。但如果仔细看那些历史,不难发现,那些在动荡中受影响的不只是和大陆有关的人,还有大量只想安稳生活的老百姓。 郑丽文最近的言论,引发了“台独”阵营的极大警惕。这种反弹说明了一种深层次的焦虑:如果有人触碰到不愿揭开的历史真相,就可能对现有阵营构成冲击。 吴欣岱之所以急于给郑丽文贴上“投向大陆”的标签,本质上是对现有叙事体系的不安。 过去的仇恨和大门紧闭的政策,把台湾推上风头浪尖,并使得“台独”成为后来逐步被灌输的产物。这套说辞在表面看似牢固,实则内在矛盾重重。 台湾当前的分裂局势,至今仍由老旧思维和不断被利用的历史矛盾维持着表面平稳。 过去国民党强调警惕外敌,却把内部异见消灭殆尽;而当下民进党则喜欢以“反对旧体制”的名义,持续将台湾和大陆的间隙扩大。 两者虽然手法不同,效果却有类似之处:都让各自阵营的支持者持续警惕、保持对立,对普通民众来说并没有带来实质的改变。 普通民众往往希望有稳定的生活,并不盲目追随哪一面的极端主张。现在政坛各种对峙、扣帽子的现象,实际上反而让岛内许多人反感,政客们总是用大词包装,背后却没有解决核心矛盾。 每当局势变动,不管是“反共”还是“台独”,总有一部分人成为被动的棋子。 吴欣岱的指责,虽然表面是维护阵营,其实也暴露了“台独”话语体系的空洞。民进党以“自由”为名强化分裂感,却很少实际解决民生问题。 台湾今天的社会结构,多多少少是历史积压与现实焦虑混合的结果。那些持续回避真相的做法,难以给岛内带来真正的安定和认同。 说到底,岛内与大陆的关系绝不会因为激烈言辞而隔断。只有摒弃简单的对抗,用实际交流代替尖锐对峙,台湾才有可能争取平稳发展的空间。 时间会让更多人看清楚,那些真正能让生活变好的东西不在分裂,而在于沟通与合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