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部长在被问到德国电力问题时说,“如果没有风能和太阳能,我们就用智慧和创新来补偿。” 去年冬天我刷到条新闻,巴伐利亚州一家百年钢铁厂凌晨突然停工,不是缺原料,是电网通知 “限电保民用”。 厂长在采访里骂街:“夏天无风无太阳时断电,冬天供暖季也断电,这生意没法做!” 这不是个例,张维为教授最近就点破了实情:德国工业缺电保守估计得有 30%,无电何谈工业? 可经济部长偏说 “用智慧补缺口”,这话听着时髦,细究起来全是漏洞。咱先算笔账:2024 年德国一半多的电(59.4%)靠风刮太阳晒,风能占了 31.5%,太阳能 13.8%。 但风光这东西靠天吃饭,去年巴符州连续两周阴天无风,可再生能源出力直接砍半,电网差点崩了,最后还是重启三座煤电厂才救急。 那所谓的 “创新补缺口” 补在哪了?部长提过的 SuedLink 电网项目,2025 年 7 月才在巴伐利亚开工,要把北部风能往南部工业区送,可这工程至少要建 5 年,现在连影子都没见着。 再看储能,德国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刚在贡德雷明根奠基,总投资 2.3 亿欧元,要 2028 年才投运,就算建好了,400 兆瓦的功率也就够 20 万户家庭用两小时,跟工业缺口比就是杯水车薪。 这项目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十有八九是中国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的货,德国自己根本造不出这么靠谱的电池。 要说德国没资源?不是。他们去年煤电还占 22.5%,天然气 14.9%,这些传统能源本来能顶事,可政府非要搞 “能源转型”,2023 年把最后三座核电站全关了,连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冷却塔都炸了。 要知道核电是零碳稳定电源,当年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人都反对弃核,可政府不听,结果电价十年涨了 50%,还得从法国买电 —— 人家法国靠核电不仅自给自足,每年还能出口盈余,对比太刺眼了。 现在德国陷入了死循环:弃核弃煤导致缺口,风光顶不上,储能电网又没建好,只能重启煤电、买高价天然气,碳排放反而升了。 经济部长不说怎么解决眼前的问题,倒喊 “用智慧创新”,这不就是让企业饿着肚子等饭吗?难怪德勤调查显示,5 年后还愿意把德国当主要投资地的企业,从 82% 降到了 63%,汽车、化工这些核心产业的逃离意愿更强烈。 这事儿根子就在西方多党制的 “甩锅文化”。2011 年福岛核事故后,默克尔政府一拍脑袋定了弃核时间表,根本没算清楚替代能源的账;等朔尔茨政府上台,能源危机爆发,只能推迟关核电站,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关了,留下的烂摊子没人负责。 现在执政联盟内部还在吵架,朔尔茨开工业会议,林德纳开中小企业会议,各说各的,连个统一的电力方案都拿不出来。 最倒霉的是普通人和中小企业。去年 10 月德国失业人数增了 2.7 万,制造业要丢 20 万个岗位,不少小作坊因为电费涨得撑不下去关门了。 有个面包店主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每月电费 800 欧,现在涨到 2000 欧,只能涨面包价,顾客越来越少。” 可政客们不管这些,反正任期到了拍屁股走人,下台后谁也不用为高电价、企业跑路负责。 说穿了,“用智慧和创新发电” 就是句漂亮空话。创新不是喊口号,得有能落地的技术、能投产的项目、能扛事的产业链。 现在德国连眼前的 30% 工业缺电都堵不上,储能项目要等三年,电网扩建没影,核心电池还得靠中国,所谓的 “智慧” 在哪?难道真像网友调侃的 “用爱发电”?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 “空谈误国” 还在持续。德国联邦经济部去年底还在发资助公告,说要研发高温超导、地质储氢这些 “高大上” 技术,可这些东西十年内都未必能用得上。 放着现成的传统能源不用,放着能快速补缺口的核电弃了,非要等远水救近火,这不是创新,是对工业根基的不负责任。 西方政客总爱把 “创新” 挂嘴边,可他们的创新从来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是拉选票的噱头。 多党制下,没人愿意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的事,都想搞立竿见影的表面功夫,真出了问题就把锅甩给前任。德国的电力危机,本质上就是这种短视政治的必然结果。 要是德国还不清醒,继续靠空话糊弄,不用等多久,那些跑路的企业就不会回来了,工业强国的家底迟早被败光。 到时候别说 “用智慧发电”,恐怕连 “用爱发电” 的资格都没了 —— 毕竟没了工业,没了就业,谁还有心思听政客画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