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

青衫栀幽音 2025-11-10 19:03:04

“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丁观海与王隽英夫妇在密歇根州因学术访问意外迎来了儿子的诞生,这个生命起点为丁肇中日后的人生旅途赋予了特殊色彩,幼年时,丁肇中随父母辗转于中国多地,幼小的身躯在战乱中感受着家国与亲情的分量,尽管学习环境屡经变换,丁肇中始终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这段动荡中的成长经历,为日后的科学探索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学术氛围浓厚,父亲专注工程学,母亲则深耕心理学,学术与家庭的双重熏陶,使丁肇中自幼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学龄时期,随着家人迁居台湾,丁肇中的学习逐渐步入正轨,在台北的中学课堂里,他的物理天赋初露端倪,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专注与热情,尽管中学时期曾因频繁转学一度留级,但正是在这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锤炼了坚韧和自律。   高校阶段,丁肇中选择踏上远赴重洋的求学路,1956年,带着对科学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丁肇中只身来到密歇根大学,最初攻读工程专业,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对物理的热爱,很快便以优异成绩转入物理系,三年时间内,顺利获得数学与物理的双学士学位,紧接着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展现出惊人的学术进步速度,留学期间,丁肇中不仅在课堂上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在实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后来的科学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士毕业后,丁肇中进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世界一流实验室,积极投入粒子物理的前沿探索,在哥伦比亚大学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后,丁肇中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亚原子粒子的领域,他坚信宇宙的奥秘远未揭晓,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开展实验,力求在浩瀚的微观世界中捕捉到未知的信号,正是凭借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丁肇中的团队终于在1974年取得突破,发现了具有特殊性质的新粒子,这一粒子的寿命较以往已知粒子大幅延长,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于物质基本结构的认知。   与丁肇中团队几乎同时,美国斯坦福的研究小组也独立观察到同样的粒子,两组科学家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新粒子被命名为J/ψ粒子,并很快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丁肇中所作贡献,将1976年物理学奖授予丁肇中与斯坦福团队的里希特,以表彰二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丁肇中得知获奖后,迅速做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面对即将到来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丁肇中选择以母语——中文表达感激之情和科学理想,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主办方和相关方面曾以多种理由提出异议,包括转播需要、翻译服务等实际问题,希望丁肇中能以英文或瑞典文发言,对于这些阻力,丁肇中始终坚守初衷,坚定表示将使用中文演讲,可以自备手稿并附上英文译文,丁肇中以理性和尊重的态度,强调语言选择代表着文化根脉的坚守,也体现了科学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与担当。   1976年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丁肇中身着黑色礼服,步履坚定地走向领奖台,在全球瞩目的焦点下,丁肇中用清晰流畅的中文朗读了获奖感言,虽然台下许多嘉宾并不懂中文,但丁肇中沉稳的语调和自信的神态,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中文演讲稿以手写形式递交,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珍贵档案,自此,中文的声音首次在世界最高学术殿堂响起,也为后续华人获奖者树立了榜样。   丁肇中在获奖后并未止步于个人荣誉,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和文化交流中,长期活跃在国际物理学前沿,丁肇中多次回到中国,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他在讲座和学术交流中,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面对专业问题从不虚言,坦诚表达对未知领域的敬畏,这种科学精神深深感染了无数青年学子。   在丁肇中看来,科学研究绝非孤立的事业,文化自信与科学创新密不可分,丁肇中始终认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需要根植于自身文化,这种理念贯穿丁肇中的学术生涯,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勇攀高峰,丁肇中坚信,民族的自信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更应在科学与文化领域展现出独立与创新的精神。   信息来源:环球在线——丁肇中获奖答词:诺奖答词中唯一一份中文手写

0 阅读:2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