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开始,持续三年多,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大变。西方制裁让欧洲和日本车企集体退出俄罗斯,大众关掉了喀山工厂,丰田暂停了圣彼得堡生产线,雷诺更是直接把跟伏尔加的合资公司卖了个低价,市场一下子空出大块。 要知道冲突前俄罗斯年汽车销量稳定在140万到180万辆,2022年直接暴跌58.8%,只剩68.7万辆,这缺口大得能吞下好几家车企。 拉达想接盘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缺口,可实在没能力担起来。市场一缺货,车价立马疯涨,新车翻倍还买不到,二手车比新车还贵,消费者想买车特别难受,只能靠 “海淘” 凑合。 这情形恰恰给中国车企递了台阶。欧美日韩品牌撤离后,中国车企迅速填补空白,2024 年在俄市场份额已飙升至 62%,哈弗、奇瑞等品牌纷纷跻身销量前列,靠着高性价比成了俄罗斯消费者的重要选择。 中国车企跟算准了时间似的,踩着点就进场了。别以为只是简单卖车,这波操作里全是门道。 2022年之前,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连十分之一都占不到,也就9%的份额,可西方车企一撤,当年就蹿到37%。 到了2023年更夸张,全年中国品牌卖了46.6万辆,占俄市场总销量的一半,销量前五里四个是中国牌子,哈弗、奇瑞、吉利、长安直接霸榜。 2024年上半年更狠,份额涨到58%,单上半年就卖了41.75万辆,连俄销量前十的品牌里,除了拉达就剩中国车,白俄罗斯那个合资品牌还是跟吉利合作的,等于变相帮中国车占位置。 运输上也透着股机灵劲儿,新疆霍尔果斯成了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2023年从这儿通关的车超20万辆,同比涨了300%还多,有些贸易商为了绕开授权限制,干脆把新车当二手车卖,先运到吉尔吉斯斯坦中转再进俄罗斯,比西方车企当年的布局灵活多了。 不过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中国车以前走性价比路线,现在平均售价飙到27万,部分车型快30万了,涨幅快一倍,这可不是乱涨价,是真的接住了市场空白的红利。 关键是中国车企没学西方只做“一锤子买卖”,而是真往俄罗斯扎产业链。 长城早就有图拉工厂,现在还在扩产,安徽车企更积极,奇瑞、江淮在俄罗斯建了生产基地,连国轩高科这种电池企业都跟过去,建了生产基地搞全产业链布局,从电池到回收一条龙服务。 要知道俄罗斯本土汽车产业链弱得很,内饰、电子元器件大多靠进口,中国车企把配套企业也带过去,等于帮俄罗斯补工业短板。 这招可比单纯卖车高明多了,西方车企当年在俄建厂只是组装,核心零部件全靠进口,一制裁就歇菜,中国车企直接把“根”扎下去,连技术工人都帮着培养。 普京能不乐吗?之前西方车企占着市场,俄罗斯本土品牌拉达只能在低端市场晃悠,技术几十年没进步。 冲突后俄政府想搞进口替代,本土品牌市占率从20%涨到40%,可还是缺核心技术和产能。中国车企一来,不仅填了市场缺口,还帮着建产业链,把西方留下的空厂房、旧生产线盘活了。 现在就算日韩车企想偷偷回来,靠平行进口二手车蹭市场,也抢不过中国车了,2024年俄罗斯进口车60万辆里,中国车占了80%,以前可是只占10%的。 虽然俄罗斯后来搞了点限制,比如补收中亚中转的税费,不让随便平行进口奇瑞、吉利这些牌子,电动汽车还要做复杂的安全认证,但这反倒是帮中国车企“清理门户”,把那些只想赚快钱的贸易商筛出去,让正经建厂的企业站稳脚跟。 现在俄罗斯车市慢慢恢复,预计能回到100万辆规模,这新增的市场空间基本都是中国车企的,毕竟拉达还是扶不起,西方车企又不敢真回来。 说白了,西方车企撤出留下的不是“真空”,是给中国车企的“考题”,而中国车企交的答卷恰好戳中了普京的需求——既要车填市场,更要产业链建工业。 这种“你给我市场,我帮你建体系”的合作,比西方那种“赚完钱就跑路”的模式结实多了,普京看着中国车企把西方留下的空白变成俄罗斯的工业基石,自然能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