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0日晚写道:“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出席追思‘共谍’(吴石)活动引发争议,就连被认为立场‘亲中’的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也发文讽刺‘中国国民投降党’,招来中国大陆官媒《环球时报》不点名批评他‘叫嚣’背离民族大义论调。” 郑丽文参选并当选国民党主席,宛如一面 “照妖镜”,照出党内部分保守派的真面目。其中,赵少康无端抛出 “大陆介选” 的莫须有谣言,复制绿营抹红抹黑的手法攻击郑丽文;选举结果出炉后,他更公开威胁,若郑丽文不改变立场,便 “令出不了党中央”,最终遭到党内反弹。而蔡正元则频频发难,此前已多次指责郑丽文 “嘴太多”,此次更是借追思事件恶语相向。 事实上,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警示世人,本是郑丽文坚守的正义之举。反观蔡正元等人,老气横秋、言论偏激,早已与时代潮流脱节。作家雁默直言批评赵少康、蔡正元等保守派是国民党的 “遗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抱残守缺的 “遗老” 不除,国民党始终难再起。 郑丽文踏进马场町纪念公园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打破国民党多年的政治僵局。那个秋风萧瑟的追思现场,主办方正式打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的旗号,而这里正是吴石将军75年前为统一事业殉难的地方。这位被毛泽东赋诗表彰的“密使一号”,当年顶着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的头衔,悄悄为大陆留存了海量军事档案,却因叛徒出卖倒在刑场,这样的先烈值得每一个认同民族大义的人致敬。郑丽文敢为人先的一鞠躬,比马英九、朱立伦等党内大佬的沉默回避,更显担当。 可这场正义之举,却成了保守派发难的借口。蔡正元那句“中国国民投降党”的讽刺,简直荒唐到可笑。他似乎忘了,吴石将军本就是国民党出身的保定军校状元,抗战时还曾救助过胡志明,最终选择为两岸统一献身,这份家国情怀远比那些只会打嘴仗的政客纯粹得多。《环球时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背离民族大义的叫嚣,终究只会被历史唾弃。而赵少康抛出的“大陆介选”谣言,更是照抄民进党最拙劣的套路,忘了国民党如今最缺的不是内斗技巧,而是凝聚民心的清晰路线。 没人注意到,郑丽文的这场“冒险”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她上任不到24小时就敢踏足这个“敏感地带”,绝非一时冲动。要知道国民党此时正背着21亿新台币的负债,97%以上的资产被冻结,基层党员早已对派系内斗忍无可忍。她的行动恰好点燃了希望——当选后20天内,国民党新增党员2405人,既有新鲜血液加入,也有老党员回归,这正是民众对改变的迫切期待。她在活动前直言“吴石遇害是历史悲剧,希望不再重演”,目的就是传递两岸和解的信号,这种明确的两岸论述,打破了国民党过去模糊不清的策略困局。 更值得玩味的是郑丽文的特殊身份。这位云南彝族与台湾高山族的后裔,曾是绿营出身,却看透了民进党“抗中保台”的虚伪,转而扛起国民党的大旗。正因为经历过不同阵营,她才更懂如何破解岛内的对立僵局。佛光大学学者柳金财就曾分析,郑丽文既熟悉绿营操作,又了解民意结构,她的两岸路线或许能打破民进党的叙事垄断。而她推动的“蓝白合”,更是得到63%台湾民众的支持,这股整合的力量,本就是国民党再起的关键。 赵少康、蔡正元这类“遗老”的反对,本质上是怕自己的既得利益被触动。他们习惯了国民党过去的“稳”,却忘了“稳”不等于苟且,立场不能丢,骨气不能软。马英九、朱立伦等大佬躲在“舒适圈”不敢出头,反而让刚上任的郑丽文独自扛起责任,这样的对比足以说明,国民党的问题从来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的僵化与怯懦。吴石将军当年那句“国民党不亡没天理”的慨叹,如今听来仍像一记警钟——如果连缅怀民族先烈都要瞻前顾后,连两岸和平的主张都要遭到党内围剿,这样的政党如何能赢得民心? 近期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让吴石将军的事迹在两岸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统一是历史大势,民族大义不容亵渎。郑丽文的行动,正是顺应了这股潮流。她或许在活动后有过微妙澄清,那是台湾政治环境下的必要平衡,却丝毫不能掩盖她坚守的核心立场——“我是中国人”“两岸同属一中”“目标是统一”。 国民党要想在2028年实现政党轮替,真该好好清理门户了。那些抱着冷战思维、只会内斗的“遗老”不除,再好的战略布局也无法落地。郑丽文已经用行动证明,唯有坚守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为国民党找到生路。毕竟台湾民众早已厌倦了对立与内耗,85%的人宁愿支持“路边随便谁”,也不愿再选民进党,这正是变革的最佳时机。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国民党能不能彻底摆脱“遗老”们的束缚,真正走向团结与务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