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不爱国,是被承诺骗了。
十名博士拎着行李走进高校,以为是事业起点,结果发现实验室没批、住房没着落、承诺的安家费成了纸上数字。
七个人站出来仲裁,不是想闹,是没路可走。
教育部终于来查了,可查的不是一个人的违约,是一套把“引进”当政绩、把博士当门面的系统性套路。
我认识一个博士,签完协议三个月没发工资,导师说“你先熬着,学校明年财政好转”。
没人说谎,但没人负责。
现在博士不傻了,52%选择企业,不是不爱科研,是怕了空头支票。
高校想抢人才,别光贴标签,先把合同当法律。
信用平台要建,但更急的是,让每一个签了字的人,别在沉默中被耗尽。

用户10xxx77
对人才的使用一直是个问题
再生英雄2004
那个学校?曝光他。。。
用户10xxx19
水博士不值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