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前部长粱光烈曾经主张:“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 先拆解“晚打不如早打”,这话真不是拍脑袋的空谈,历史的教训就明晃晃摆在那儿,容不得半点含糊,1950年抗美援朝那阵儿,美国第七舰队直接开进台湾海峡,明着要把台湾当成“遏制中国的跳板”,那会儿要是犹豫着“再等等”“再看看”,等美国把武器装备、军事基地在台湾扎扎实实地铺开,把北约盟友的势力也拉进来,再想解决台湾问题,局面只会比当时复杂十倍。 台当局会更有恃无恐地搞“两个中国”,外部势力也会形成“联合干涉”的圈子,到时候要打破僵局,付出的代价可不是战士们的鲜血那么简单,可能是几代人的发展机遇被拖累。 梁光烈这话的意思其实很透亮:涉及领土主权这种底线问题,“拖”从来不是办法,越往后拖,想伸手的势力越多,对方的底气也越足,反而会把主动权一点点让出去,早动手不是为了挑事,而是趁着那些搞事的还没完全抱成团,一次性把立场亮到底,让台当局和外部势力都清楚,中国在核心利益上没“讨价还价”的余地,别想着用“时间换空间”搞分裂。 再看“小打不如大打”,这里的“小打”,说的就是那些零敲碎打的动作——比如偶尔封锁下海峡搞几天演习,或者在海上跟台军来几次“点对点”的摩擦,再不然就是制裁几个“台独”相关的企业。 这种打法看着有动作,可压根没法从根儿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对方摸透咱们的节奏,甚至觉得“中国不敢来真的”,你搞一次演习,台当局就跟美国哭一次穷,转头就能拿到更多先进武器;你制裁一个企业,他们就换个马甲继续跟外部势力勾连,反正没伤筋动骨,转眼就能缓过来。 梁光烈想的是,真要动真格的,就得是能彻底掌握主动权的全面行动,不搞“温水煮青蛙”那套,比如直接掌握台海的制海制空权,切断台当局跟外部势力的武器、物资通道,让他们清楚“倚外谋独”就是死路一条;同时彻底粉碎那些“小打小闹能消耗中国”的幻想,一次性把所有问题摆到台面上——要么乖乖回到统一轨道,要么承受最直接的反击,别想着用零碎动作磨掉中国的耐心,更别想着把台海变成“长期对峙的战场”。 最扎眼也最让外部势力心慌的,还是“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这话当时一出来,国内网友直接炸了锅,不少人说“这话说到心坎里了”;日本那边更有意思,外务省连夜召开记者会,官员脸都绿了,嘴里反复念叨“无法理解”“强烈反对”,可话里话外全是心虚——他们比谁都清楚,自己为啥被点名。 这些年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就没老实过:安倍晋三活着的时候,就公开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偷偷推动日本企业给台湾提供“非对称作战”装备;后来的日本政府更过分,把台湾划入所谓“周边有事”的应对范围,在琉球群岛部署导弹,明摆着是针对台海;甚至跟美国搞“联合军演”时,专门加了“台海应急支援”的科目,还跟台当局搞“半官方”的经济合作协议,给“台独”势力递各种信号。 梁光烈这话就是挑明了说:台湾问题是中国自己的家务事,谁想硬插一腿谁就得扛后果,日本要是非要往火坑里跳,别想着只在旁边看热闹、捡便宜——真到了该动手的时候,绝不会让它独善其身,它敢给美国提供军事基地,敢给台湾送武器,敢在背后搞小动作,那该算的账就只会一起算,让它清楚“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没代价的,别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肆无忌惮。 其实梁光烈这套主张,看着直接甚至有点“狠”,但根子上全是为了护着国家统一,为了守住中国的领土完整,不是好战,而是太清楚国际博弈的规矩——在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上,软磨硬泡没用,犹豫拖延只会让问题越积越重,那些想插手的势力也只会更嚣张。你退一步,他们就敢进三步,甚至觉得中国的底线可以随便踩。 就像这些年,美国一边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一边给台湾卖的武器越来越先进;日本一边说“不支持台独”,一边把军事力量往台海周边挪得越来越近。要是早按“晚打不如早打”的思路,把立场亮得更彻底,或许这些势力就不敢这么明目张胆。 而且梁光烈的话里,藏着对“外部干涉链条”的精准判断——美国想利用台湾牵制中国,日本想借着美国的势力在台海捞好处,两者是“利益捆绑”的,只盯着台湾或者只盯着美国,没用,日本在背后的小动作只会不断给美国“递助攻”。 所以“拉日本一起打”不是凭空找茬,而是掐断这个干涉链条的关键——让日本知道,掺和台海事务就得付出代价,别想着当“渔翁”;也让美国知道,想联合盟友搞“围堵”,没那么容易,中国敢跟整个干涉势力掰手腕。 你说,梁光烈这话说到现在,是不是还戳中了那些想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的势力的痛处?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