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 因为中统拍起来犯忌的地方比较多。如果避开这些禁忌,很容易拍成另一个牌子的军统。 真实历史中,中统的工作方式,比影视剧里的那些枪战追杀要深得多,他们不是只靠暴力,而是靠渗透和策反,把事情做得悄无声息,让人防不胜防。 比如著名的“细胞计划”,特工会盯上地下党员,先秘密接触,直接点明身份,让对方明白自己已被完全掌握。 之后,不会立刻动粗,而是用劝说和利益诱导,让对方为了前途、家庭安全,先做个隐秘的“自首”,这就变成中统的把柄。 接着一步步加码,让目标传递无关紧要的情报,再给好处,甚至帮他们在原组织里清除障碍、争取升迁,让人一步步陷进利益网里,最终彻底被控制。 这类手段隐蔽、持久,破坏力大,如果原汁原味地搬上荧幕,很可能会让观众直接联想到现实里类似的渗透事件。 近年就有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让自己的人考进某些关键岗位的案例。如果把这种策反升迁的全过程拍出来,不少人一定会开始怀疑现实中某些人是不是也是这样一步步爬上去的,这样的观影效果,对于某些利益群体来说是极具威胁的参照物。 阻力并不只是来自审查,很多潜藏在关键位置的人自己就会反对,他们的理由很体面——说这会“影响国家机关威信”。这种话以前也听过,《人民的名义》播出时,就有个别地方官员强烈反对,理由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 结果后来事实证明,有人反对是因为怕把自己照进现实。这种情况放在中统的剧目上,几乎必然发生。 资本的顾虑也很现实,剧本一旦触碰到现实中某些人的影子,投资方往往不愿冒险,他们宁可选择那些安全的题材,也不想搅进敏感事件当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拍中统的剧并不是没有,但数量很少,即便拍了,也会在关键处弱化或者改成喜剧化处理。 反观军统,这个机构更有戏剧性,他们的行事作风带着浓烈的江湖气和匪气,嘴上兄弟义气,背后刀落干脆。 手段直接粗暴,把“逼供信”当成核心,观众对这种暴力和明面上你死我活的对抗已经习惯,戏剧冲突强烈又不容易引起现实联想,对创作者来说风险低得多,自然更受欢迎。 所以,荧幕上的谍战世界,并不是历史的完整呈现,而是经过现实考量与风险过滤的选择,中统的故事不是不精彩,而是太贴近某些现实逻辑,拍得太真,就会撕开很多人不愿让公众看到的那层布。 军统的刀光血影可以摆在阳光下,中统的暗线渗透却常被封在阴影里,这样的缺席,本身就说明了情报工作有多复杂,和现实的联系有多紧密。
